班主任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时,最常用的方式是谈心,这似乎人人皆会,其实不然,其中关键的是抓住问题的症结,有的放矢,提高谈话的质量,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我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的点滴体会,提出来与同行们商讨。
一、 观察了解学生,注意做到有的放矢
作为班主任,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观察、了解、摸清每位学生的脾性,时刻把他们的疾苦放在心上。只有这样,谈话才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思维、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例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可采取“拉家常”的办法,由远及近,先轻后重,循循善诱;对性格独特、不合群体的学生要善于摸清对方的内心情绪和要求,回避“卡壳”和令人烦恼的问题,从侧面诱导,采用“迂回曲折”的办法,逐步引入“正轨”;对性情耿直爽快、性格外向的,可直截了当地把问题点透,开门见山,不兜圈子。总之,班主任在运用各种谈话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避免简单浮躁,急于求成。忌讳千人一面,只治标不治本,不探清学生思想脉搏,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空话、上纲上线吓唬人的话,点不到学生思想深处的病症,就会开错药方,不解决任何问题,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和抵触情绪,达不到教育和转化学生的目的。
二、 热爱学生,注意心理沟通
班主任还应有宽大的胸怀,慈母般的爱心。时时处处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解学生所惑,爱学生所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一股巨大的教育感化力量。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心就能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学生只有热爱教师,崇拜教师,才会“信其道”,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在谈话时要多进行“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也就是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因素、知识状况和生活经验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用学生的思想去评判,在心理上、思想上完全扮演成学生角色,慢慢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认识。正是有了这种“心理换位”与“理解”,才能消除“代沟”的隔膜,学生自然就会与你心连心。你就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赢得学生的拥戴,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注意用真情感化学生
找学生谈话,开始时对方往往并不在意你讲的道理,而是看你对他的态度和感情,如果班主任不搭起感情的“桥梁”,而表现出厌恶与愤怒,学生心中就会筑起一道无形的“围墙”,畏而远之。关闭了心灵的窗户,再好的道理也听不进去。如果班主任运用分寸恰当的言语,友善和蔼的态度,和风细雨式的语言语调,制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就会消除学生的恐惧和紧张,向你袒露真实的思想。切勿居高临下,讽刺挖苦学生,出言尖酸刻薄,动辄面壁思过。其结果,学生会慑于教师的威严口头上暂时认错,而内心里会因你的简单粗暴而怨恨,不仅没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反而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引起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算“陈年老账”,数落学生的短处,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一塌糊涂,更是教育工作之大忌。对学生评价要一分为二,既要充分肯定他的成绩优点,又要指出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特别是要帮忙找出他认识上的偏差,使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心悦诚服。若一味揭短,得理不饶人,使学生希望求得班主任谅解宽容的心理冷落,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对立和抵触,对你的话就会充耳不闻,学生的信心和希望之火就会熄灭,就不可能改正错误。
四、以理服人,注意教育的力度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要充分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运用所掌握的正面的、反面的、生动具体的事例,把道理讲透,以理服人。错误的思想要用正确的思想去战胜,心灵中的黑暗应用光明的火把去照亮。正理要说服歪理,大道理要管小道理,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他们学会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说理时,不要空谈、神侃大道理,搞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要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不落俗套、便于接受。可以联系当前国内外实际,举一些英雄模范人物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作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启迪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也可联系身边的人和事,使学生明白是与非、善与恶;还可以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陶冶学生的情操,鞭策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点燃理想和希望的火种,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理”的熏陶。同时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自警、自戒、自悟的习惯,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自教”的自律习惯,不断地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