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据H·纳里和M·塞奎因的世界发展模型,初始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聚集的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
随之引起区域工业化的提高,带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工业化进程逐步诱导城市化进程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2、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根据经济发展史,当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同处于13%左右的水平以后,人均收入增长使城市居民需求趋向多样化,工业结构的内部调整无法适应需求的扩大,消费、就业、资本及服务创造的需求就开始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城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化开始加速并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聚集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由工业化驱动后又借助需求拉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扩展资料:
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
工业化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是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化率提高,但实质上与城市化率上升联系密切的是农业就业向非农业就业这一就业结构的转变。
正是因为就业结构的工业化和非农化直接带动了原来的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因此,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业化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看,有四种类型:二者同步、城市化超前、城市化滞后和逆城市化。
所谓“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力发展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
----------------------------------
钱纳里等著名经济学家概括了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