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为什么官府要放一块腥臭生肉?

2024-12-31 22:49:1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西汉时期的大儒董仲舒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创造出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所以古代朝廷的“庆、赏、罚、刑”等大事,应该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古人对此深信不疑,所以死囚的“秋后问斩”,也就被列入了古代封建律法之中。


对于古人来说,“秋后问斩”不光是顺应天时,也是为死囚谋得一线生机。古代各地被判了死刑的囚犯,一般都要经过朝廷的复核之后才能执行。可是因为古代的交通比较落后,将消息传递到京城往往需要数月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死囚的家人可以争取最后的机会,寻找新的证据或者寻求别的途径伸冤。从某种方面来说,“秋后问斩”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冤案的发生。

封建律法虽然严苛,但是对于被判了“秋后问斩”的死囚来说,也是要让其吃一顿断头饭的。在古人眼里认为,一个人无论犯有多大的罪过,在被判了“秋后问斩”之后,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生命也因此被剥夺。对于这种将死之人,还与他计较那么多干什么?所以给死囚吃一顿断头饭,让他吃饱了上路,也算是古代的一种比较朴实的人文关怀。


断头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死囚吃的最后一餐饭。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给死囚吃断头饭的做法了。根据史书记载,断头饭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最先提出的。那时候春秋各国战乱不断,战胜的一方往往会对战败的一方赶尽杀绝,很多被俘虏的士兵因此而死亡。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看到这种情况后,提出让这些士兵在临死前饱餐一顿,不要让他们做一个饿死鬼。楚庄王的这种做法获到了广泛认可,从此以后断头饭就成了历朝历代遵循的惯例。

断头饭是死囚人生中的最后一顿饭,所以古代官府里的衙役也都尽可能地把这餐饭准备的丰盛一些。虽然古代的生活条件很差,普通人家可能半年也见不了荤腥,但是死囚所吃的断头饭却最少都是有鸡有肉,而且饭食管饱。在物资匮乏的古代来说,衙役们能做到这种程度也算是不容易了。


不过,虽然断头饭很丰盛,死囚们却不见得能吃进去。因为这个时候的死囚,心里面肯定十分紧张,情绪也非常不稳定,除了那种特别想得开的囚犯,大多数死囚在吃断头饭的时候都表现得毫无胃口。这也是人之常情,面对人生中的最后一餐饭,也确实很难产生食欲。所以,为了让死囚们能够饱餐一顿,衙役们在准备断头饭时,才会准备得如此丰盛。


在古代的封建律法中,对断头饭也是有着种种规定的。例如以富庶著称的宋朝,当时朝廷规定的断头饭的标准就是不得低于5000文铜钱。这在当时来说,算是一笔不菲的钱财了,虽然各级衙役肯定会贪污一些,但是落到犯人嘴上多少还是能够剩下一些的。而且,古代死囚所吃的断头饭,官府还会特意在上面放一块腥臭的生肉,而囚犯们看到这块生肉后,不但不生气反而会感激。


古时候的人大多都比较迷信,笃信轮回转世之说。古人认为,人死之后前往地府,会经过一座奈何桥。在这个奈何桥边有一条恶狗,死囚所吃的断头饭上的那块腥臭的生肉,就是用来打发恶狗的。所以,古代的死囚在见到碗里的腥臭的生肉之后,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对衙役产生感激之情。

在死囚的断头饭上放一块生肉,虽然是古人的愚昧之举,但是却能够减轻死囚临死前的心理压力,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而且,这种做法也是古人在“仁”方面的体现。


古代的人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古代皇帝在治理天下时,也比较讲究施行“仁政”。这是一种儒家思想的精髓,历朝历代有作为的帝王大多都奉行此道。例如古人常说的“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等,都是“仁政”的体现,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爱人”。古代断头饭,就是古人在这种思想上的体现。

回答2:

因为迷信的说法是阴间有很多吃人的野狗,如果遇到了就将生肉丢出去,可以脱身。

回答3:

因为古时候有个说法是人死后会去阴曹地府,而途中会有一座奈何桥,桥上有一条恶狗,所以那一块腥臭的生肉是为了打发恶狗的,但是也减轻死囚的心理压力。

回答4:

是要杀一杀他的怨气,以便他死了之后不要做了恶鬼,来找自己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