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传染病 2.肠道传染病 3.五官疾病:口角炎,青光眼,雪盲症,鼻出血,耳冻伤
秋冬季预防传染病总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提高自我防护意识。3.居家、教室注意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炎暑已过,秋季来临,从立秋到立冬前一天为秋令,而以秋分为季节气候转变的环节。此时呈现早晚凉,中午热的天气,所以也有“秋老虎”的称号。由于天气有热有凉,因此秋天疾病非常复杂。其中还有不少是由于夏天受暑未发的疾病,如休假外出,日晒雨淋,旅途劳累,生活不适,回来后更易发生这类疾病。
一般来说初秋疾病仍可按夏天法则来医治,如“伏暑”病,这种病是由于夏天受暑,潜伏下来,到秋天因受凉诱发。初起忽冷忽热,像发疟疾,大便多溏泻而不爽快,多数发烧,头痛,嗓子疼,胸口憋闷,心内觉得烦热难受。治疗应用香薷、藿香、银花、连翘、牛蒡子、六一散、杏仁、生薏米等,切忌纯用苦寒泻火而忘掉清利暑湿这一面。不然的话,发烧不退,迁延时日。
其次是湿温病,其特征是发烧有汗不退,头晕、胸闷、恶心、口渴但不想喝水,两脚怕冷疼痛,舌苔厚腻。预防此病首先应注意饮食卫生,有汗时不要马上入水游泳。治用芳香化湿,清利湿热,如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滑石。藿香正气丸也可服用。
秋燥,这是由于感受秋天燥气而成的。证见咽干唇燥,甚至裂口出血,鼻燥,咳嗽少痰或干咳,目赤,皮肤干燥。治用辛凉甘润,如桑叶、桑皮、杏仁、贝母、梨皮、豆豉、栀子。热盛加石膏,阴伤加沙参、麦冬。秋梨膏、养阴清肺膏也可服用。
俗话说:
“瓜果梨桃要少吃,免得秋季生疟痢。”痢疾也流行于秋季,中医有“无积不成痢”之说,所以治痢疾初起总以导滞消积为主,重点在清扫肠胃积滞,成药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香连丸、黄连素等。
总之,秋季渐凉,要少吃生冷,避免受寒,谚语说“白露身不露”,虽然天气有时燥热,如交了白露节就不要再光膀子、打赤膊了。另外,吃蟹时要用醋调姜末,避免吃蟹中毒。
白喉的预防方法
白喉是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的一种儿童传染病。传染源是患者及带菌者。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但也可见于成人。这种病人的咽喉部长有一层灰白假膜,所以叫做白喉。
白喉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分成咽白喉、鼻白喉、喉白喉和其他白喉等。但以咽白喉最多见,潜伏期1—7天,传染期通常在2周以内,很少超过4周,少数带菌者可排菌5个月以上。白喉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发烧(体温升到38、39摄氏度),恶心,不思饮食,头痛,嗓子红肿,声音粗糙、嘶哑,干咳,并很快在扁桃腺体上出现白斑,逐渐增大成白膜。两三天后出现中毒现象,如面色苍白、无神、手足冰凉等。值得注意的是少数轻型病人初期易被作为呼吸道疾病而被忽视或误诊。重型、极重型者可有血压下降,并发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神经麻痹或中毒性肾病等,如救治不当,往往因为心脏受累而死亡。
疟疾的预防方法
疟疾,民间俗称为“打摆子”,是一种传播快、反复性大的常见寄生虫病。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人口流动量的增加,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迅速流行,又被人们称之为“开发病”。疟疾目前流行极为广泛,遍及全球。因此,人们在夏季秋应提高警惕,以防感染疟疾。
疟疾是经蚊虫传播的,传播疟疾的蚊虫为按蚊。人对人体疟原虫具有普遍的易感性。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同样都可以感染疟疾。由于人体感染不同的疟原虫,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数量不同,人体对疟原虫的耐受能力、抵抗能力强弱不同,人体出现的症状也有一些不同,其临床类型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卵形疟等4种。间日疟分布最广,遍及全国各疟区。疟疾发作的典型症状有发冷、高热、出汗三个阶段。反复发作者可引起消瘦、贫血、单纯疱疹、肝脾肿大等。疟疾中的恶性疟或脑型疟,常表现高热昏迷、惊厥、颈强直等凶险症状,病死率甚高。
疟疾的潜伏期一般是10—15天。发病高峰季节多数在夏秋季,即8—10月份。此时雨量多,地面积水面积大,温度适宜,按蚊大量繁殖,所以疟疾的传播机会增多。此外,如湿度、地形等自然因素也都会影响疟疾流行过程。住房和环境卫生,生活和医疗水平,人口流动和饥饿、疾病,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都可影响到疟疾的发生与流行。虽然按蚊自身也受温度的制约,在气温降到10℃时,按蚊处于滞育状态,疟疾流行即告休止,但在寒冬腊月,或者蚊虫还没有开始活动的早春季节,也可有疟疾发作,其中一部分病例是因为以前发病时治疗不彻底,血内或肝实质细胞内疟原虫没被全部消灭,旧病复发;另一部分系长潜伏期病人;偶尔也有输入感染疟原虫的血液而发病的。
患了疟疾,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不能进食者可予静脉输液。寒战时应注意保暖,高热头痛时可用冰敷等方法降温,必要时可给少量镇静退热剂,如阿斯匹林等缓解症状。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氯喹、奎宁、青霉素。但由于有些药物会出现副作用,故应用抗疟药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预防疟疾的根本方法是灭蚊和防蚊虫叮咬,可结合各地的卫生运动灭蚊,降低蚊子密度。可使用蚊帐、蚊香、灭蚊剂等杀蚊,阻断人、蚊接触。此外,还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防止外源性传染源的输入;加强对输血人员的疟疾监测,防止输血感染。高疟区的人群在流行季节可以定期服抗疟药预防。
秋季常见病、多发病有感冒、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伤寒
、支气管哮喘、急性肠炎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炎
、慢性咽炎
、疟疾
、婴幼儿秋季腹泻
。
感冒、流感
说感冒是深秋季节发病频繁的疾病想必没人反对。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秋天不会一下子就变冷,而是不断的循环往复,可能今天觉得降温了把长袖翻出来穿,明天气温又升高受不了穿回短袖,尤其是南方的城市经常出现一个季节两种穿搭的现象。这样子频繁加减衣物,一旦对天气的预判错误,就很容易受凉发生感冒。
秋天是流感的高发期,即便没有发生普通感冒,但是因为受凉,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也就给了流感病毒入侵身体的机会。流感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是全年龄段都容易发生的疾病,所以秋冬季节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
消化道疾病
秋天,不少地方有贴秋膘的说法,所以在秋天多吃一些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看似平常的大吃大喝,往往会增加肠道负担,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消化道疾病。昼夜温差较大,如果没做好保暖措施,腹部容易着凉,也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就是频繁腹泻或胃疼。
关节炎
提起关节炎,大家更多的是想到阴雨天气会发病,但其实低气温也是引发关节炎的重要因素。
对于关节炎患者来说,秋冬季节如果保暖措施不到位,骨关节受寒冷因素刺激,常常会产生刺痛,出现怕风、畏寒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关节变形等情况。
心脑血管疾病
深秋季节,正处于秋冬交替之际,随着气温下降,人们的血管会不同程度的收缩、血流速度也会变慢,如果没有进行药物控制,血压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增加心脏的负荷,这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以及患者来说真的很危险。
2019年,医学杂志《The lancet》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导致中国人高死亡率的疾病前三名,其中前两名,不是人人都惧怕的癌症,而是同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第三名是肺癌,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所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