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人都会为你爸点👍👍赞的。友善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你爸的人品如金~千金难买,不是哪个人能更改的,那是人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是比如说:如你讲的~~人家有儿女的老人,你却经常去接济,虽出于善意,可人家的儿女看到了肯定会生气的,因为你爸这样经常去接济老人~~那给外人的感觉~~好象这家儿女不孝似的,换位思考~~谁都一样,你爸这样子帮了倒忙、做好事儿起了反作用,除非这家儿女虐待老人,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平时我们帮助别人时,有时也要三思而行,别付出了~~人家不领情、反倒自己落个骂名。
现实中的我们,虽然善良~~好象是弱势群体的代名词,虽然善良~~显得那么卑微、低廉,虽然善良~~也未必会有善报,然而天性使然、富有同情心、热情奔放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本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唯美~~我们弘扬正能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图别的、但求心安。
??你是对你父亲对别人好觉得不值还是觉得拿家里钱出去接济帮助别人觉得不值得呢?如果是前者,你可以调节一下自己的心态。你父亲帮助了别人,或许也不求回报只求心理上面的满足。如果是后者,个人认为既然是一个家庭,个人所得应该是夫妻共有财产,应该好好谈谈心,帮助他人也要量力而行,得要跟你母亲商量来。毕竟顾小家才能顾大家,家和万事兴才是最重要的。
并不觉得你父亲的行为气人,反而觉得他的品德很好。只是忽略家庭就有点不应该。可以尝试一起谈谈心。不要吵架,心平气和地谈。大家都退一步,你父亲继续善良生活,你家也能和和美美过日子,不管选择怎样的生活,家庭氛围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以德报怨”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德报怨”,恐怕没有人能做到。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可能是断章取义地曲解。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一向以谦虚和坚忍著称。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东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圣经里就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观点。而在东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哲学理念,面对困苦的态度是逆来顺受。根据佛经中的记载,大鹰要吃释迦牟尼的肉,他便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种坚忍已经超越西方人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是以人为本的,更能让人接受。
孔子这句话为什么会被曲解?根源还是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希望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报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统治。皇帝残暴,要“以德报怨”,地主剥削,也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还是要“以德报怨”,要想尽一切办法彰显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这种坚忍和迂腐与佛家的处事态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感觉你父亲就是象被洗脑了似的“先人后已,以德报怨”的典范,如果他自己一个人生活也就罢了,但他是强迫别人(妻子儿女)和他一起,就太不应该了。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9907336.html?fr=ala0
我也无法理解,我爸也是对我妈和我经常发火,对外人和亲戚都很好,感觉他只会欺负我和我妈,心理脆弱,老好人一个,所以我能理解你的感受,现代社会人心都很自私,而且不是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的,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得感恩,还因为占了你便宜沾沾自喜,在背后骂你傻
你跟爸爸说,帮住别人是好的,但是要注意方式,不是看着可怜的都去帮助,因为自己也不是什么有钱人,现在大街上的骗子太多了,你可以让他去养老院看望那些孤寡老人,那就是很不错的选择,还有有这么好的爸爸你一定很幸福,你是男孩还是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