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火器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都较小,一般筒内装填铅弹和铁弹等物,其射程仅数十步至二百步;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都很大的火炮,多数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弹",少数则装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距离,主要用于守寨和攻城,也用于野战、水战和海战。虽然存在着故障率较高、填装速度较慢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军队装备火器的数量以及对火器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
但在明朝末年历次对外,对内战争中却败多,胜少,原因何在?其中固然有卫所制度的腐败,国家财政崩溃等宏观问题,但是军队的战术思想严重僵化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明初朱棣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作战原则后,成为明军一条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由于当时火器技术的落后,在火铳发射后有一个延时的再填装时间,蒙古,后金军队往往利用这一时间采用轻骑冲击的战术,明军往往大败。
另外,将领素质的低下阻碍了火器威力的发挥。随着火器威力的增大,战斗队行疏散,战地范围扩大,战斗指挥方式相应地起了根本的变化。冷兵器战斗要求于战斗指挥员的是亲自领导所属军队向敌人冲杀,而一次战斗的胜败,也往往直接决定于这种兵对兵、将对将的搏斗。但是自从火器大量应用于战斗,其杀伤力十百倍与往昔,而日益增多的不同火器,其性能和用途又各有不同,如何组织运用这些威力去争取胜利,就成为指挥员的重要职责。因此,指挥员已经不是亲自杀敌,而是要冷静的判断情况,不断地适应情况变化,正确定下决心,及时组织自己的力量,投入有利方向去夺取胜利。也就是说,谁能有效组织火器的运用,谁就能取得胜利。但明朝将领除了戚继光,俞大猷,孙承宗,袁崇焕等极个别将领外,大多不能认识到这一点。
其实火器并非什么无敌的兵器,更谈不上"神机",举几个例子,比如大炮,在古代的炮多是以固态重物为炮弹的,比如石头或铁铅之类的金属,很少有填充真正意义的炮弹的。炮是攻城池的利器,摆一百门大炮,没有攻不下的城!但是炮在野战发挥不了其威力,古代的炮操作烦琐,从填炮药,点火,浇水冷却在擦干,这一连串过程的速度有骑兵的速度快吗?等炮填好了,人家的骑兵早就过来了。而且炮太重,用畜力拉动也很难快速脱离战场,很容易被对方俘获。而且古代填充石头的炮的威力基本只是对单兵的,比如南宋钓鱼城之战,蒙哥汗挨了一石炮,但是并没有当场死亡,而是抢救无效死亡。努尔哈赤被明朝的红夷大炮击中也没有马上就死。红夷大炮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加农炮啊!炮对人的杀伤力,足可看出其“威力”。
还有就是一些轻便的火器都拥有致命的缺点,比如五雷神机,这是明朝的大型左轮枪,据说这玩意儿宋朝就有了,不过不太可信。左轮枪的原理人人都知道,但是这东西和左轮不太一样,就是转轮是由人来手动完成了,两个人作为一组,一个人转轮和负责填药,一个人射击。而弓箭一个人就可以使用,而且箭的穿透力是远远高于古代的轻火器的弹丸的。而且箭可以淬毒,这也是箭的优势之一。还有鸟枪,鸟枪的射程射速和威力比较高,但是在雨天是不能用的,即使在1840年的英国军队的枪炮在雨中也是不能用的,但是在雨中箭和弩等兵器是可以使用的。还有一个弊病就是火器都是容易炸膛的,轻兵器炸膛是相当可怕的,冷兵器没有这种顾虑。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威力,一个人挨了几枪也许还能活,而挨了一狼牙棒就别想活了。
关于明朝引进使用西洋火铳红夷大炮的实际情况是,早在1607年(万历35年)明朝就有个别朝臣提议引进红夷大炮,然而遭到众多反对无果,购买红夷大炮的提议无疾而终,1618年(万历46年)后金大军大举入关劫掠,次年1619年(万历47年),后金大军在萨尔浒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关外战局岌岌可危,就在这时,明朝仍不愿意购买红夷大炮。直到1623年(天启3年)明朝才勉强同意了进口红夷大炮,然而就在当年葡萄牙人把红夷大炮从澳门拉到北京演放后,明朝内部争议再起,焦点并不是有门红夷大炮发射时因被强令装入过多火药炸裂,而是“洋铳若能护国,吾辈成何”的大大国体问题。因此明朝购买的红夷大炮又被拉了出去,远远的丢在广州的库房里。
直到1625年(天启5年),因关外战局极其危急,这才把红夷大炮启用并送到了关外战场,并在次年1626年(天启6年)宁远防御战中起到了极大作用,从此明朝才开始大量购买并仿制红夷大炮,但火炮要想有效运用,必需要有正确的瞄准施放的方法,此外红夷大炮的快速部署也需要机动性好的炮架,然而这红夷大炮正确的瞄准施放的方法,明朝一直是不甚熟悉极少掌握,基本就是胡乱发射,威力有限,唯一一支接受过葡萄牙人秘本传授,勉强可以比较正确的瞄准施放红夷大炮的部队在1631年(崇祯4年)又叛乱了,到1633年(崇祯6年)干脆跑到大清阵营去了。至于炮架由于没有引进,都是按当时西洋船炮的架子模仿,是个厚重的大木头墩,装了4个实心小木轮,发射时还要打桩绑绳固定,调整发射方向极为困难,并且火炮射角不可调,实际只是架在城墙上或要塞里防御,要么就是用来攻城才有威力,野战是没用的,而且部署速度缓慢。从1607有人提出购买,到1624才开始购买,用了17年时间,而从1623年买到,到1626年首次使用,又是3年时间,也就是说整整用了20年时间,明朝才接受了红夷大炮。
至于对红夷大炮的技术改进,无论是从生产方面还是设计方面,明朝从未有过。并且产量与购买量都极少。如果说当时明军肉搏战能力极强,而火器的威力又不足以制止肉搏战,那么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明朝对红夷大炮的排斥或不重视还情有可原。
清代火器,重火器以火炮为主,轻火器以火枪为主。清人制造火器始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康熙时期,火器的规模、质量、工艺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顶峰,有些火器在世界上也处于先进水平。康熙“御制自来火二号枪”是转轮式燧发枪。因为撞击式燧发枪较转轮式结构简单、可靠,造价低廉,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并最终取代了火绳枪。在乾隆时曾经仿制俄国制造了四千把燧发枪用于对准噶尔的战争。在抗击沙俄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战功卓著。该炮为铜质前膛炮,上有铭文:"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 造"(1676年),炮重1137千克,炮身长2.48米,口径11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与底部正上方有"星"、"斗"供瞄准用。火门为长方形,每次发射装填1.5~2千克火药,炮弹重3~4千克。该炮用木制炮车装载,多用于攻守城寨和野战,在两次雅克萨攻城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但是清代中期之后,由于国家承平日久,统治者越发不重视武备,火器的发展渐趋停顿,以致鸦片战争时,清军仍然使用旧制火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又开始大量制造火器,并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武器。到洋务运动时,火器的制造和引进达到最高峰。这期间,清朝建立了大量近代枪炮制造厂,如安庆内军械所、湖北枪炮厂、天津机器制造局等等,清朝军队的装备基本完成近代化。
清朝的火器并不比明朝差,而且比明朝先进一点,但是也先进不了多少,本质上没有变化,这个本质就是我们一直讲的代。也就是同一代产品中,清朝的火器比明朝在一些性能上更加优化了一些,本质上没有突破,还是处于黑火药时代。
很多人都对雍正说的一句“满洲以弓马为本”就认为满清忽视火器。其实雍正之所以讲这句话,正是因为当时清军普遍使用火器,造成军队的肉搏能力低下,大家都想着只操弄火器,不用近身搏击了,这样长期下去只会让军队战斗力退化。即使是现代军队,武器已经信息化了,也没有放弃近身格斗的训练。康熙时,火器无论是研制还是装备比率都已经达到巅峰,远远超过明朝。康熙时期有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参与,当时的火器是大大超出了明朝的火器。从装备比率来看,清军在入关前就设有汉八旗火器营,入关后设满八旗火器营,后又增设锐健营,皆主要使用火器,锐健营辅以少量骑兵。
我们先看火器的运用,在火枪的使用上明军和清军都是使用火绳枪即所谓的鸟枪,清乾隆时期生产了遂发枪,但是未装备军队,这是因为乾隆时期,四海升平,四方威胁都已经消除,已经没有了使用的动力。而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普遍装备的是击发枪,这是工业化带来的成果,是中国无法比拟的。
再看火炮,看虎门之战时的大炮就能发现,清军火炮无论质量还是射程均超过明朝,当然和对阵的英军还无法比。英军大炮都是工业化产物。
总之,清朝火器发展甚至胜于明朝,但因到了乾隆时期,再无战事,武器发展就停滞下来。
清朝并非不重视火器,若是发现具有更加杀伤力的武器,想必统治者一定会非常开心,既有利于清王朝统治,更能加强军力。火器或许真的如此,就是当时的科技水平,使用火器确实太不方便。有一个观点是清中叶之前统治者是比较重视火器的,而清中叶之后国内相对太平,又没有什么对外战争,因而武备松弛了,就像唐朝中后期刀剑入库、马放南山一样,所以火器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而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国力大增,又一直在搞对外战争扩张势力,所以在军事上的发展也是迅猛的。
康熙年间,由於战争连年不绝,平定三藩之乱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大量制造火器,无论是造炮规模、数量、种类,还是火炮的性能和制造技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清朝所造的大小铜、铁炮达905门之多,而其中半数以上由南怀仁负责设计监造,就质量而言,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美观,炮体之坚固,均为後朝所莫及」。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对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初年一时间涌现出许多热心武器装备、致力於引进和仿造西方火器的技术专家。如戴梓就是一位在中国最早制造出具有较高射击速度的管形火器专家,这种火器称为「连珠火铳」。戴梓仿铸技术比南怀仁更为高超,亦成功地仿造了冲天炮「南怀仁谓冲天炮出其国,造之一年不成。上命先生造,八日成,上大悦,率群臣亲试之,即封炮为威远将军,镌治法官名,以示不朽。冲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下,片片碎裂,锐不可当。後征噶尔靼,以三炮坠其营,遂大捷」。文献记载的「连珠火铳」与故宫所藏的一支康熙年间外国进献的火枪十分相似。1686年,荷兰政府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并且进贡「蟠肠鸟枪」,戴梓奉命仿造十枝枪,并回赠荷兰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朗机炮,只用了5天就完成。
因为满清依靠自己的骑兵打败了明朝,所以觉得骑兵和冷兵器远胜于热武器。
正是这种无知的观点导致了满清的火器完全没有发展,直到被列强入侵才幡然悔悟。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当时清朝的反清复明活动活跃,发展起来就有可能给反清复明活动利用,对清朝的统治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