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帅艳艳
【内容提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还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但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单靠班主任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校内外的多方力量。如何将各种教育、教学力量协调成为一个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德育力,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还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但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单靠班主任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校内外的多方面力量。如何将各种教育、教学力量协调成为一个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德育合力,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班级德育与教学协调
任何一个班级都有若干科任教师,他们主要分担各科教学任务,并结合各自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他们各自的教学及其德育渗透工作,也有一个相互协调以形成合力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班级学生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发展问题,如果只是班主任一个人苦口婆心地教育,往往难以奏效;如果班主任能协调各个科任教师的力量,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努力,就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效应”,从而将学生的道德发展引向学校教育所要求的方向。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道篱笆三根桩”。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协力地工作的话,那就是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班级中的任何工作,没有任科老师的共同努力,仅凭班主任匹马单枪,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德育这项作用于学生呢感思想观念和个性品质的工作,其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更需要班主任在亲力亲为的同时,调动、凝聚各科任老师的力量,形成“群体效应”。
班主任的工作前头万绪,既有教学任务,又要班级管理;既有学校的常规工作,又要应付偶发事件。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有所缺位是在所难免的。班主任既需要科任教师补位,也要及时为科任教师补位。为了使科任教师的德育补位工作更有成效,班主任也应主动了解各学科德育渗透的特点和擅长,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思想倾向和品德问题,向不同学科的科任教师提出侧重不同的请求,使各科任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补位,进而使之更好地产生综合效益。
二、班级德育与管理协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好比是蔬菜,文字好比是纤维,生活好比是维他命。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蔬菜,吃了不能滋养体力。”教育与生活是离不开的,生活也与教育密切联系。作为班主任我们都知道,对于学校的领导而言,没有偶发事件就是最好的,特别是一些关于学校声誉的事。但是,对于一个班级而言,很多事情也是无法控制的。如何预防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就要从学校、班级的管理上入手。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德育考核、班级考核的透明度。学生日常的行为活动被适当的记录并扣分,然后公布。我校在这一点上就实施的非常好。
三、班级德育与家校协调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是一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农村,许多家长都不知道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自己的见解及方法。大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观点,学习是唯一的出路,认为考试分数不好,仿佛孩子就无路可走。这种观念需要改变,我们都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长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该怎么怎么做,却从来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家长在家中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行为,“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我们都懂。要想使学校教育与班级教育的工作更加完善,还需要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共同努力。
班级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班主任、科任老师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