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政策措施保障

2024-12-14 19:23:1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鉴于根源在体制,必须从体制层面考虑和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如果避开体制缺陷进行修补,无异于舍本逐末,甚至如抱薪救火,反而放大其原有问题。而要从体制层面进行改革,就意味着要对原来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彻底重建,对未来的体制进行全盘规划。

(一)基本方向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与中国的发展需求,未来改革的总方向与目标应该是:通过办学资源的多元化,使大学成为能对学生、社会和国家负责,以追求科学创新、传播知识和培育人才为己任,充满活力与人文关怀的自主办学机构。

(二)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在实现以上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

1.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转变职能,不再通过行政手段、资源控制等方式具体干预高校的办学,把工作重点放在必要的监管与充分服务上面来,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自主性与积极性。高校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下属单位,应该取消行政级别,能够自主决定招生、学科专业设置。

2.公办与民办的关系。公办与民办除了说明“第一桶金”的来源不同之外,不应该有任何区别。鼓励民办学校开办综合性大学、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公办大学,国家财政资金也应该在平等的条件下分配给民办大学。在当前情况下,民办学校相对灵活的体制可能为体制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3.社会与高校的关系。社会是高校的办学基础与服务对象,应该对高校办学具有充分的发言权、一定的控制权与监督权。社会与高校应该建立起畅通的联系渠道,促使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来。高校应该在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服务的同时,保持独立的批判精神,成为社会的精神家园。

4.校长与教授的关系。坚持和落实教授治校,校长主要履行行政职能,学术、教学事务主要由教授委员会决定。为了打破目前官学一体、以官为主的状况,有必要坚持学校各级行政人员即使具有教授职称,也不得兼任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职务,使后三者成为相对独立的治理机构。

5.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既是高校的主要服务对象,又是高校发展的代表与建设的主人,应该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学生社团应该在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的前提下,由学生充分自主管理,成为学生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

6.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对高校总体而言,两者均为重要目标,不可偏废,但具体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定位优先科研或是教学。但即使是在重视科研的高校中,在教师利益分配上,也应该充分考虑教学业绩(不只是简单的教学工作量)。鼓励教研与教学的结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

7.培养与就业的关系。高校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但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机构。对于基础性学科与专业,在市场不能提供相应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国家与社会应该保障毕业生的出路。对于应用性专业,学校应该加强人文训练与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具体思路

1.设立名副其实的高校董事会。董事会是高校的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决定有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但不能干预具体的学术与教学事务。其成员应该包括如下方面的代表:教育主管部门、社区(可以考虑根据高校所在地、生源地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学区,对于高校特别集中的城市,可考虑从多个学区选择代表)、家长、教师、学生。除教育主管部门代表实行委派外,其他领域的代表产生方式应该充分体现公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如教师和学生代表)应该通过选举的方式选出代表。代表应该是关心教育事业、了解高校情况且有充分时间与责任心参与的人士担任,高校赞助者不能出任代表(可以给予其他荣誉)。对代表给予适当补贴,实行任期制。

2.由董事会选任校长。校长人选可由教育主管部门、董事会成员以及学区内十人以上联名的方式提名,由董事会以多数票决定。选出校长后,应报教育主管部门任命。除了有违反宪法以及刑事法律被起诉者、道德不良证据确实者外,主管部门不能否决任命。

3.办学资源的法制化与多元化。国家拨给高校的财政资金,应该在各校平等的基础上,根据在校生人数、教师人数、基建计划等因素形成制度化的额度规定,不搞倾斜办校,取消重点与非重点高校的区分。国家财政资金设立的各种课题基金,应该加强透明度,实行公正、公开、公平的管理与发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高校办学,包括进行基建、课题资助和设立讲座,但不得要求任何物质利益回报。高校可以通过命名的方式回报资助者。

4.教授委员会的设立与职能。教授委员会是负责高校内部学术、教学事务(包括专业设置、教职人员聘用、职称授予、本校的学术奖励等)的机构,实行集体负责制,主席由成员轮流担任,学校的科研、教学管理部门是其具体执行部门(不受校长管辖),重大事项由教授委员会决定。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由教授委员会决定其构成。教授委员会实行任期制,由全体教职人员按学科类别在具有教授资格的教职人员中选举产生,其主要依据是学术地位、道德声誉与履职能力。

5.科研评价体制改革。从以行政评价为主转变为同行评价为主,取消各级行政部门的学术评奖,鼓励各种专业学会开展各种学术评奖。

6.招生制度改革。在落实以上改革、使高校成为能够自主负责、自主办学机构的基础上,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国家除组织统一的资格考试之外,录取标准、人数由各校自主规定。但其录取应该考虑到平等、公开,照顾少数民族与弱势群体等原则,接受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的监督。

回答2:

《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已经全面谋划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可以列举出一系列新的改革切入点和政策措施亮点,比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等,都需要在各类高等学校师生中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和共同的自觉的行动。相比中小学而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重点也是高等学校,关键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等等。与此相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说到底,是整个改革的牛鼻子,就是要理顺政府怎么办教育管教育,学校怎么依据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引导自主办学等关系,许多都是当前社会上关注和热议的问题,相关的因素也很复杂,表现出“深水区”改革的典型特点。

同时,我们也看到,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完成好各项发展任务,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我们必须在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措施保障方面迈开新的步伐。《规划纲要》的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特别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经费方面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经费管理,明确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在高校实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这也是比照国际通行做法,目的就是要强化制度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让高等教育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在阳光下运行。还有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学校既是优质资源普及共享的收益者,更是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势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规划纲要》准备在今后三年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和改革的项目内容也有不少。如果组织领导和措施配套能够很好到位,相信我国高等教育的事业定为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