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活动的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2.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济活动中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
费时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3.
(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
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5.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
是统筹兼顾。
6.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
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7.
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因为经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一课
1.
(社会生产是财富增长的源泉。)
2.
(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社会的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3.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
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
生产力有反作用。)
4.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有:劳动、土地、资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劳动、土地、
资本为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是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史渗透性要素。
5.
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
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6.
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
第一,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第
二,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
高,性能更优。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
持续地进行。
7.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
化道路。它的特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
得到充分发挥。
8.
(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
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9.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0.
GDP
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产生
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采用
“
国土法
”
。而
GNP
采用
“
国籍法
”
。
11.
GDP
的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
GDP
则反映一国(或地
区)人们的富裕程度。
12.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
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它,首先,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
目的的轨道(依靠一套由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内部因素主要指
人们的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习惯,外部条件则主要指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完
善的制度);其次,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最后,要通过城乡
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13.
(积累,指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准备
的过程。当积累用一定的价值量表示出来时,称积累基金,而它在
GDP
总量中所占比重,
称积累率。)
14.
(社会积累用于未来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15.
(社会积累基金主要用途:用于扩大生产;用于国家行政、科教文卫、国防等部门的基本
建设;用于应付意外事变、自然灾害的物质贮备。)
16.
(社会积累基金来源渠道:第一,政府的财政渠道;第二,企业的利润留成;第三,居民
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第二课
1.
个人总收入
-
(个人所得税
+
社会保障金)
=
个人可支配收入
2.
个人可支配收入
=
消费
+
储蓄
3.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
家庭来说,
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适度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4.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于生产有反作用。
5.
消费水平的高低,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消费状况有关,与闲暇时间的多少
有关,还和生活环境有关。
6.
消费支出的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
=
居民家庭食品消费
支出
/
家庭消费总支出。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已经被广泛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
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费结构不断地从低层次的消费
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
7.
生活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非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恩格尔系数降低。
1.
首先,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
“
信息不对称
”
。其次,消费者一般是个别消费的,而经营者多
数是有组织的法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
实现消费者和经营者良性互动、实现
“
双赢
”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充分发挥消费
动力功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
消费者维权途径:和解、调解、申诉、仲裁、诉讼。
第三课
1.
(
1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
“
广义农业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2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
的国力和现代化得水平。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
大量的原材料。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
的重要条件。
(
3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广义服务业),它是为社会
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动的各种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时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
征,它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可以显
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我国以
“
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整和
提高第二产业,
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
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
来实现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
3.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劳动者的就业问
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着人们的前途与职业生涯的重要问题。扩大就业能够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资源,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形成增加就业,收入增加,消费水平增高,
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的良性循环,
缩小贫富差距来实现共同富裕,
维护社会安定,
加强人民团结,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例题:就业的重要性)
4.
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
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
5.
我国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
劳动纪律;遵守职业道德。
6.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其中仲裁是法定的必经程序,也是最重要
的环节。
第四课
1.
财政收入主要有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和债务收入等。
2.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
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的合
理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3.
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上,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
入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才能广辟财源,保证
国家的财政收入。
4.
财政的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
调节作用;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5.
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相对固定性。
6.
国家的税收制度是由纳税人、
征税对象和税率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其中心环节是税率。
7.
我国税收
“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
8.
税收的作用: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
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