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近几年的变化

2024-11-26 22:52:4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羊城晚报:汕头痛定思痛有了变化
  汕头痛定思痛有了喜人变化 盘活经济扎出实绩

  2004-10-19 16:48:37 羊城晚报

  南方网讯 今(10月19日)明两天,汕头市招商引资经贸活动在新的起跑线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全市有211个经贸项目分别举行签约、开工和投产仪式,总投资额达191亿元。

  签约工业项目中,引人瞩目的是中海石油天然气及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与汕头市政府合作规划的“汕头LNG接收站和管网项目”。据悉,规划接收站建成后,每年可生产250万吨环保清洁的液化天然气,以及架设200公里长的主干管线,一期工程投资预计45亿元。目前,该项目正在争取列入国家LNG发展规划。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蒋龙生表示,当LNG能源项目在汕头建成之后,每年拉动当地经济消费、配套产业发展的收益可达五至十倍。

  戒浮戒躁做实事 盘活经济出实绩

  三年前曾出现经济负增长的汕头市,如今已走出谷底,经济呈现“回暖”景象。汕头市统计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0.68亿元,比增9.3%,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52亿元,比增18.5%.

  前三季度还有几项统计数字同样令人振奋:全市外贸出口劲增3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比增59.8%,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增14.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是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喜人局面。

  静心走正道办实业

  重商业而轻工业,重贸易而轻实业,前些年的种种浮躁行为拖慢了汕头的发展步伐,拉大了汕头与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的差距。更有一些人为了赚钱铤而走险,汕头一度成为市场经济秩序问题严重的地区。汕头人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不要浮躁要静心,意识到经济发展道路要选准选对——“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这正是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来的响亮口号。

  不浮躁、不跟风,脚踏实地发展民营经济、兴办实业的澄海区,在前几年全市一片疲软之际“一枝独秀”,它让汕头人看到了一个选对了发展道路的活生生的教材。去年,澄海的民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逾2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九成以上。澄海的玩具、毛衫服装两大产业的年产值分别达到88亿元、48亿元,澄海因此而被授予“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称号。

  潮阳区和平镇也是“走正道,办实业,创品牌”的一个典型例子。几年前,这里曾是全国出了名的地下生产非法光盘的重灾区,如今已是由乱而治。该镇目前拥有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登记批准的CD-R光盘生产线167条,其中新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38条,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光盘生产基地。

  发展大工业大海港

  “振兴工业经济,这是振兴汕头经济的希望所在,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汕头市委书记林木声如是说。

  汕头市经贸局负责人说,新一任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近年来汕头市领导层对工业强市最强劲的声音。如今,全市各区县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积极引资。在今天经贸活动上新签约的54个项目中,工业项目占了47个,投资额约26亿元。

  汕头的目标是发展“大港口、大工业”。林木声坦言道,现在最头痛的还是项目积累太少,尤其是缺乏对经济有强劲拉动作用的大工业项目。据透露,涉及电力、化工等领域的几个大工业项目的洽谈已取得可喜进展,争取早日落户汕头。在省内的广州、湛江等地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临港工业的今天,汕头也提出要“重振汕头港雄风”,希望利用海岸资源和港口资源,引进大项目,发展电力工业、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总的来看,汕头经济仍处于‘艰难地爬坡、艰难地积累、艰难地复兴’阶段”,林木声说,在凝聚人心的基础上,汕头将立足当前,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提升竞争力等方面组织阶段性突破,不断向经济强市目标迈进。(编辑:何静文)

  共和国同龄人见证汕头的现代化建设

  2004-10-01 15:28:38 汕头日报

  南方网讯 今天(10月1日)是国庆佳节,伟大的祖国走过了55载风雨岁月。汕头的发展是祖国兴盛的一个缩影,她伴随着新中国行进的步伐而起步,随着新中国的振兴而兴旺。55年给汕头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大潮更是激励着汕头人奋发向上的决心。在这其中,便有与祖国一起诞生、一起成长的共和国同龄人,他们的成长年轮印证着新中国的发展轨迹,他们亲历了共和国的变化,身上负托着历史的界碑。此时此刻,回顾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出祖国、汕头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更激发起汕头人民的爱国之心和繁荣家乡的斗志。

  肖尔能:看着5路公交车变成30多路

  20多年前,他开着款式陈旧的老公交车行驶在汕头市区为数不多的几条主要道路上;20多年后的今天,他指挥着25部崭新气派的公交车穿梭于�城繁华的大街小巷中。20多年弹指一挥间,但就在这滚滚车轮的周而复始中,从一名普通公交车司机到线路站站长的肖尔能亲身体验了汕头在方方面面的变化,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和全国劳动模范,他更是以自身的成长历程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和成就。

  1966年,肖尔能响应祖国号召到海丰插队当知青,一去就是10年。回来后,他便来到市公交总公司,1979年正式成为一名整天与方向盘打交道的公共汽车司机,这交道一打就是20年。1999年12月他被任命为第15路线站长,2000年6月再兼任第20路线站长,成了公交车的“遥控指挥官”。肖尔能深情地回忆说,汕头是1953年12月成立公交公司的,那时会开车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能成为一名公共汽车司机是件很神气的事,虽然早出晚归挺辛苦,每月还只拿30多块钱的工资,可肖尔能还是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由衷的喜爱和自豪,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样工作着。

  花开花落,鸟去飞回,20年的公交车司机生涯,安全行车75万公里无事故,肖尔能每天都要在汕头来回穿梭200多公里,这里的每一个变化、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他默默凝视的双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一年一个变化。他告诉记者,自己刚开始行车时汕头只有5路公交车,跑的不过就是外马、中山、光华等这几条路,路边光秃秃的毫无风景可言,现在仅汕头公交总公司就有30多路车,主次干道纵横交错、高楼大厦举目皆是,绿化美化城市的花坛、草坪随处可见,开起车来心情也畅快多了。就拿公交车来说吧,一开始还是烧火炭的,后来发展到汽油车、柴油车,外观也漂亮多了,有的还有空调。公司也从过去大华路的一座3层小楼迁到了现在的“五星级家园”中区大厦,工作环境与过去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肖尔能时刻站在时代的潮头,迎接祖国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变革带来的挑战。1995年初,市公交总公司在企业内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改革,把传统的一天双班制改为全日工作制。在许多人都心存疑虑的情况下,他主动要求到作为改革试点的第4路线去,随着第4路线的改革措施和经验逐步在全公司推广,公司的经济网站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一年内就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肖尔能被誉为企业改革的“排头兵”。1996年,公司第2路线改用双层公共汽车营运,又是肖尔能第一个“吃螃蟹”,还把自己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同事,使大家都能顺利干好工作。

  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肖尔能在祖国55岁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心中有着无限感慨,在祝福祖国的同时,他也将把为祖国公交事业奉献的步伐迈得更坚定。

  吴奕史:三尺讲台见证共和国巨变

  下乡知青的队伍里,有他年轻的身影;鱼米之乡的洞庭湖畔,有他保家卫国的足迹;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汕头,有他为之挥洒汗水的一方三尺讲台……

  他,就是汕头市第一中学高一级政治老师吴奕史。

  在共和国55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吴奕史坐在记者面前,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谈着自己的“身世”。那一幕幕场景仿佛愈来愈鲜活、愈来愈真切地在他眼前浮现。

  “我的人生轨迹,总与祖国前进的步伐相吻合。”吴奕史深情地说。1949年3月,伴随着解放汕头的隆隆炮声,吴奕史呱呱坠地。初中毕业后,吴奕史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到汕尾市海丰县下乡插队。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他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青春的汗水播种希望,收获未来。1969年,响应国家号召的他成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兵,拿起枪从湖南到陕西保护着祖国一方水土的安宁。退伍后,随着祖国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便重新拿起笔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海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直到1988年才调到汕头一中,讲台一站就是20多年。

  月工资从最初的30多元到现在的2000多元,教学设备从最初连黑板都没有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从最初的“老九”到现在是人人尊重的师长,自己执教的汕头一中从最初的平房教室到现在挺拔气派的多幢教学大楼,这一切,都给了吴奕史感同身受的真切体验。认识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他更加努力地为之耕耘和奉献,1996年被评为“汕头市先进园丁”。今年暑假,他还到广州参加了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培训,将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如他语重心长对他的学生们所说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只有掌握了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在共和国55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乐观自信的吴奕史道出了心中的美好祝愿。

  林时勖:分享汕头医学发展喜悦

  在千千万万个共和国的同龄人中,有这样一位在放射学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创建了粤东第一个CT室的“白衣天使”,他就是汕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党支部书记林时勖,从事放射专业已有23个年头的他,还是医学会汕头分会放射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医学会广东放射分会第七、八届学会委员,他以精益求精的业务技术和对患者的深厚感情,充分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内涵,体现了共和国同龄人的优秀本色。

  采访林时勖,是下班时间在他工作的磁共振室里进行的,因为他很忙,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医生的时间是掌握在病人手里的”。他带领着科室4名医生和2名护士,经常连续工作达六七个小时,最多一天要给近30个病人做检查,加班加点已成了家常便饭。这份辛苦活儿林时勖一干多年,就缘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多亏有邓小平倡导的好政策,我们这些超龄的”老三届“学生才能圆大学梦啊!”忆起往昔,林时勖感慨万分。从小喜欢当医生的他终于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汕大医学院(前身为汕头医专),在医疗专业领域如饥似渴地学了5年,毕业后分配到市中心医院,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1986年,他被医院派到中山医科大学进修CT,由于上手较快,技术过硬,新加坡一家医院以月薪7000元的高薪想聘请他,这在当时大多数人都还拿几十块钱工资的情况下,显然是个极大的诱惑,但林时勖拒绝了,他说,医院送我来进修,就是希望我学到了技术回去造福汕头的老百姓,哪能这样一走了之呢?

  抱着要为汕头医学事业做番贡献的林时勖,毅然回到了汕头,并于莅年创建了粤东第一个CT室。1993年他又带队到北京学习磁共振技术,1994年创建了磁共振室。可以说,中心医院放射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在林时勖的亲身组织、参与下取得的,凝聚了他的点滴心血和汗水,如今医院的旧楼和平房已不复存在,干部职工从过去的3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人,床位也从600个跃到了900多个,以前最值钱的器械也就是几十万而已,现在仅一台磁共振就要1000多万。这些变化,都让林时勖感受和分享了汕头医学事业发展的喜悦。

回答2:

楼主,如果你想给这位日本名字的家伙加分,请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6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