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提感情的事情,到了一大把年龄的时候,自己的婚姻问题永远是个大问题,自己的事业和感情一定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我们经常说三十而立,其实就是先成家才能立业,不要相信社会上的这些传说,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掉自己的感情,婚姻和家庭比工作和事业更重要,而且这些事情还要和自己的职业规划密切的结合起来,考虑清晰将来自己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都是人生的大事,哪一个都不可以忽视。
很多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不断的被家人催促,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不要太挑剔,结婚就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差不多就好了。
前不久上海的一位读者给我来信说,因为一直忙于事业,年龄30岁还没有结婚,家里父母十分着急。
去年回家过年时,父母将她反锁在家,让她结婚后再返上海工作,否则这辈子就断绝母女情分。
在这种形势之下,她答应了相亲,并且很快就和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在一起了,虽然他离异,但她想到自己年龄确实也不小了,所以才尝试和他接触接触。
谈恋爱时,他让她感慨,他就是她要找的那匹白马,恨岁月让他们相遇太晚。
结婚后,她才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无法解决的问题。他限制她的人生自由,不准她去上海工作,劝她放弃上海的事业。
他对她说:“你是我老婆,你就该听我的,在家生孩子,照顾我爸妈!”
她很难改变他的想法,他也不会理解她的追求,他们的思维不在一个频率上,无法求同存异,无法相互包容。
她跟他分享快乐,他觉得她在炫耀,她跟他倾诉难过,他觉得她是矫情。
明明两个人都很重视这段感情,重视彼此,可是就是相处得很累,越走近越累,不如就此止步。
生活本就是各种琐碎的矛盾的集合,我们在各自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三观直接影响着婚姻最后的走向。
我们可以忍受生活习惯的不同,经济水平的差异,感情基础的薄弱,毕竟习惯不同可以改变,经济不好可以提升,感情不深可以培养,但是内心文化思想的不一致却是阻碍两个人相互沟通交流的根本所在。
最终,上海的那位读者选择了离婚。
三观相似它让男人和女人的价值取向相似,兴趣相同,对生活和未来有一样的期许,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相处起来轻松,格外的融洽快乐。思维在同一个频率上,沟通的效率得到提升,能避免很多矛盾的产生。更容易解决婚姻中所产生的矛盾。
三观不合的两个人在一起很累,当朋友还是当恋人。不陪你做浪漫的事,也不理解你夜晚流泪。三观合适的人,会陪你做你想做的事,他能够理解你为什么难过。遇到三观一致的人就嫁了吧。
大三了,相信你应不会读死书,死读书。叔本华的书,看看就算了,别奉为圭臬。当今世界,日新月异,远非旧时可比。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指导不了不同的每一个个体,要批判地看吧。
结婚?你父母说的年龄成婚是挺好的,大约上下都不错,别掐定吉日,徒增压力。当然是有确定另一半,工作相对稳定。读书时恋爱至结婚的成功率一般,毕业后劳燕分飞的不少,要用心把握。
若家庭和工作条件好,将加分很多。
人生寻找快乐才是目的,虽终逃不过死亡,但不应因此而悲观主义。
从这点可以看出你还没有遇上心仪的女孩,父母强迫是没用的,只会让自己心烦。等到有一天你遇上自己喜欢的人,你会发现爱情还是很美好的。
你爸妈的想法很对,人生青春就哪几年,错过了,后悔一生:人谁不结婚呢!早结早了。总比到三十了找不下强。
假如你真的懂叔本华并对他推崇,那我看你是中毒太深,我们对于这些所谓的哲学家的思想可以去学习,去评判,至于是否去做,则需要抱着审慎的态度,因为他的理论毕竟是基于他的自身所思所想所做后的成果,并不是对于所有人都适用,知识是死的,但人应该是活的,活学活用,才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照搬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