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佛山,大家脑海里出现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黄飞鸿,叶问,咏春拳,佛山无影脚、舞狮,全都跟武术有关。当然,佛山是武术之乡,然而,你知道,佛山为什么叫佛山吗?
你问本地人,他们可能都不知道!
原来,佛山真的跟佛有渊源。
公元398年,东晋隆安二年,达毗耶舍带了两座佛像来到佛山,并开始在当地传播佛教文化,后来达毗耶舍走了,佛寺随之坍塌,大家也慢慢忘了这里曾经的宗教盛况。直到200多年后,当地人重新发掘出佛像,挖出佛像的同时,佛像的埋藏地涌出了甘甜的泉水,让当时干旱已久急需水源的当地欣喜不已,也让佛像顿时带上了神秘色彩,当地人于是将此地命名为“佛山”,以纪念佛带来的恩惠!
在中国,佛与禅几乎相提并论,因此佛山又被称为“禅城”。这也是现在佛山市中心区的名称来历。
除了佛教,佛山还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岭南文化中最精髓的粤剧和舞狮,均发源于佛山。佛山祖庙内有座万福台,历经风雨见证了粤剧几百年的兴衰。
另外,告诉大家一声,祖庙内还有黄飞鸿与叶问纪念馆,到佛山来一定要去看看哟!
佛山简称“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1952年1月12日成立(另一说法1951年6月2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东经113°06',北纬23°02'。佛山市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常住人口59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61.1万人,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佛山是著名侨乡,祖籍佛山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130多万人,其中港澳同胞60多万人。2008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佛山市位列大中华地区第九位。(大中华区包括台湾)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
到唐朝时,这里又变成了一片岗地。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东晋曾有剡宾国僧人达毗耶舍,在此讲经及建过经堂。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
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来。后来,世人传诵着这样一句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佛山得名的由来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昆耶舍尊者航海东来,在境内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传授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至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乡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铜佛三等,就在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铜佛。从此把季华乡改名为佛山,这是佛山得名的由来,所以佛山有这样一句传统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到元末,这寺毁于战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乡人再重建寺宇,但这时塔坡岗附近,已逐渐有居民建筑房舍聚居,不便于建筑佛寺,击择地于郊重建(旧名石阁,现郊区环市公社朝东生产大队所属范围,即佛山地委党校现址的一部分),命名为塔坡古寺。到清光绪年间,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为慈德太后祝寿,得御赐佛经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扩建佛寺,在寺内增建藏经楼贮藏这批佛经,所以塔坡古寺又称为经堂古寺。至于原来的塔坡寺,由乡人在此改建为古庙。供奉东岳大帝神象,改名为塔坡庙。
后来年代久远,经过多次返修,为纪念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时,乡人特别在底前状卜,嵌上两块石块,
一块刻着“佛山初地”,另一块刻着“牧唱遗风”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庙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块石牓,刻有“佛山、贞观二年”等字样。
这些石刻的历史文物,在解放后已被佛山市博物馆拆去祖庙保存起来了。
佛山”始于唐代
贞观二年(628年)。当时有居民在塔坡岗上掘
获三尊小铜佛像,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取名“佛山”,并重建佛寺,这里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佛教中心,故又称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