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国际社会已经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全球教育的共同话题。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学科,其改革一直备受世人瞩目。然而,高耗低效成为当前语文学科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学必须确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策略应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板块式程式,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和讨论高中语文课有效教学策略,显得十分迫切。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参与了我校独立承担的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我校语文组同仁围绕“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研究。2010年研究成果荣获全国中语会二等奖。论文发表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天津教研》等市级刊物上。本人被全国中语会聘为课题研究员,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我校高中语文组被评为河西区优秀教研组。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语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的活动。有如下两方面的含义:
1.强调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定性。向课堂要质量是向45分钟要质量,就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扎实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把时间前伸后延,利用课下时间预习或做作业,加重学生的负担。
2.强调教学目标的规定性。如果一堂课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很难评价效率的高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二)教学策略
主要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教,以及实现怎样教所必需的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管理等方面的活动方式或行动方针。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指向性。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内容、背景条件,来制定、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
2.综合性。选择和制定教学策略,应综合考虑教学的全过程及其各要素,诸如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周到的安排。它不是某一单方面的教学谋划或措施,而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合理构建、和谐协同,是具有综合性的。
3.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照执行的方法、技术等行为方式,是教学活动具体展开的基本依据。它既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因此具有可操作性。
4.调控性。教师根据对教学的进程及其各种要素的认识反思,及时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的进程及其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推进教学的展开,向教学目标迈进。
三、研究方法与结果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文献法进行研究。着眼于对天津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科学的定量分析,来正确认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确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从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提供依据。
测试对象为:天津市河西区四所高中(包括市直属重点中学、区属市重点中学、区重点中学和一般校)的语文教师200人(不包括学校职员和行政干部)。取样时兼顾学校类别,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等因素。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200份教师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195份。利用SPSS for Window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总体现状一般。对教学有效性影响的6个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教学策略、教学交往、教学评价、课堂氛围、教学内容、教师专业成长。但是,作为最具影响力因素的教学策略,结果却是不理想的。人们比较关注教学策略,如课堂讨论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及自主探究策略等,大部分教师接受并愿意使用这些教学策略,问题在于教师找不到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结合点。
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根据对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的调查和结果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以下五点策略,即: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策略、铺设有效的探索路径策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策略、灵活整合教学内容策略、综合运用多元教学模式策略。
(一)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策略
1. 理论要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恰当的叙写,是教学设计环节中重要的策略之一,有助于教师思考计划和实现课程目标,也有助于评价教学的效果,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功能。制定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和有效性。(1)更新观念。(2)熟知教材。(3)充分了解学生。对所教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基础、心理特征,进行全面了解,保证课堂教学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2.操作要点
(1)目标展示。要体现知识的联结。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引发新思考;(2)导学达标。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3)达标检测。既包括知识上的,也包括能力上的。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切实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学什么、评价什么、达成什么”的问题,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也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运用例说
笔者在执教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引导学生品读作品,感受作品的深刻主题: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主人公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2)疑难探究,理解深刻主题。
思考:①主人公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通过分析人物,了解作品的深刻主题。
对于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要注意其社会典型性。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要简单化、单一化,既要看到他可憎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可悲的一面。
(3)拓展思维,丰富内涵。
思考:在我们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该怎样看待?让学生跳出课文,从社会生活这个大的范畴来思考小说提出的问题。
通过研讨,大家深刻体会到: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包括思想上的、习惯上的,等等。这些“套子”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的进步。通过研讨,拓展了作品内涵,既活跃课堂,又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二)铺设有效的探索路径策略
1. 理论要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怀疑常常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是创新的开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创新精神,必须要从诱发探究入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励他们寻疑、质疑、解疑。一般来说,新教材被学生理解、接受之前,矛盾是以问题形式的内部言语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如新旧知识经验的参与、原有知识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等,教师若不注意诱发,就会造成学生思想的僵化。
2.操作要点
在教学中,采取“引入含活势”,即新知识的引入、一节课的开始时,努力为学生铺设探索路径,创设有效的激发探究动机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教材,热情鼓励学生寻找教材中的关键点,即课文中重点、难点、精美点、激情点、矛盾点、信息隐含丰富点等语言的片段和段落,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的点拨和挖掘,把学生引进对全篇课文的搜寻、探究、咀嚼、品评中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探究,破除悬念,最终解决最不易解决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3.运用例说
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作者故意不把杀害祥林嫂的主凶明显地提出来,以此来表示出封建制度的毒害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浸透到每个人地精神里,人们往往一方面是以此来害人,而另一方面又以此来毒害他们自己。作者的意图,乃在于更进一步地说明,封建制度地毒害,已不仅限于诸如严刑酷法、杀人放火等等,而是让诸如夫权、族权、神权以及一切并不成文地风俗习惯,去牢牢地拴住人们地思想。这样深刻地主题,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于是在讲解课文之前先创设情境,组织观看电影录像《祝福》。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被剧情牢牢吸引,被祥林嫂地悲惨命运深深打动。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会被“病态社会”摧残致死?引发疑问后,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再进一步引发:是谁杀害了祥林嫂?我用投影打出简要提纲:
1、鲁四老爷?
2、她的婆婆?
杀人者 3、赶她走的大伯?
4、村民?
5、柳妈?
6、“我”?
以这样的“问题”为突破口,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他们纷纷积极投入教材,开动脑筋,寻求解题的方法。提纲中1、2、3方面对祥林嫂之死显然应负有责任,在思考中学生很快理解了,但由此又引发出新的、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柳妈、“我”对祥林嫂是有同情心的,为什么也促成祥林嫂走向死亡?这样一环扣一环,问题步步深入,学生的探究热情越来越高涨,思维越来越活跃,最终圆满解决了对《祝福》主题的理解,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策略
1.理论要点
新课程背景下积极的课堂氛围的特征是:(1)师生关系融洽;(2)学生积极思维;(3)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充满活力。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呈现热烈活跃,和谐平等的景象。
2.操作要点:(1)使用合理的教学语言,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2)师生之间平等相处,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的质疑。(3)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多些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4)教师对待每位学生的态度一致,使学生感到平等和归属感。
3.运用例说
在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提出“三带”进课堂——即把微笑、激励、竞争带进课堂。在教学中,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帮助建构学生间团结互助、理解合作学习空间,以集体激励策略来进一步缩小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平等的、愉悦的,学生的思维是处在积极状态的,所以会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实践:
1.交流讨论式。讨论的实质是思想的碰撞,很多思想在讨论中经过交流、补充、吸收、修正,就形成了一个智慧场,就容易产生智慧火花,取得共识,使存在的矛盾分歧得到解决。如在作文课进行立意训练时,让同学围绕“谈吃一堑长一智”这一文题展开讨论,看哪个小组找到的立论角度最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内外气氛热烈,许多角度被提炼出来:(1)吃一堑未必长一智;(2)吃一堑就只能长一智吗?;(3)长一智非要吃一堑吗?智慧的火花在迸发,理解的宽度在扩展,认识的深度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讨论中得以培养和增强。
2.鉴赏评述式。可以分为:(1)课内外文学作品评述。(2)习作评析。
3.演讲辩论式。就文学作品或学生习作中有争议的问题,组织演讲和辩论。如:“怎样认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设置正反两种论点:(1)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虚假的;(2)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以此作为辩论的中心话题,让学生结合实例,写演讲、辩论的提纲。学生在挖掘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在激烈的论辩中,大家交流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当然,交流的方法有很多,不必局限于哪一种,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采用。
(四)灵活整合教学内容策略
1.理论要点
我们认为,对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是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而不能是“正确而无效的知识”。为此,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做到:(1)注重整合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使之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2)注重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的整体联系,用整体的眼光设计教学内容,瞻前顾后,形成清晰、融会贯通的网络。
2.操作要点
(1)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起点和判明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2)做到“十知道”,即知道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3)促进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整合、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学科内知识的网络化梳理。(4)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考虑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3.运用例说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围绕确定有效教学内容策略进行实践,效果显著,获天津市青年教师论坛大赛一等奖。实践中,他提出三个“注重”:
(1)注重抓住课堂时机,适时提出问题。在课堂授课之时,教师要善于抓住突破口,有意识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探索。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设计问题。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注重课前精心设计,强化重点问题。问题要有坡度;要紧扣教学重点,紧扣文本和大纲要求。发散型和假设型的问题也不是无边无际。要有提出的基础,思考的方向和最终的目标。一句话,精心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他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思路,这样即保证了学生的参与率,同时得到了宝贵的教学反馈信息,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课堂的进度和教学的内容。做到:①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②在课堂中勤于巡视、乐于倾听、关注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师生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肯定的颔首、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动力。
(五)综合运用多元教学模式策略
1.理论要点
(1)教学模式是多样的,每种模式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适用性;(2)教学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3)综合多元教学模式是高效能教师的主要特征。
2.操作要点
(1)教师要不断了解多种教学模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模式库;(2)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水平和教师自身条件选择组合教学模式;(3)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智慧;(4)能自行开发专门用于自己的学生和所教学科的独特的教学模式。总之要做到:与教学条件相适应;与教师自身特点相配合;与学生特征相吻合;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与教学目的相适应;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3.运用例说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高中选修教材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尝试,获得校“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一等奖。
策略之一:分组合作探究。(1)直观引导。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2)分组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他们选题、拟题,搜集资料,开展研讨、交流,撰写小论文、展示课件。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主体意识的形成。(3)自我评价。包括学生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策略之二:研究成果展示。展示课上,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总结、归纳。将各组内容提炼为五个“妙”字短语——“妙语谐趣”、“妙笔生花”、“妙音祈福”、“妙趣横生”和“妙不可言”,进一步加深对同音词谐音双关作用的理解,感受着语言艺术形式呈现出的魅力,分享妙处,放飞心灵。
附:学生课后感受:
今天,我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我们小组六人分工合作,有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组织语言,完成小论文的撰写;还有的制作幻灯片。这样的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语言文字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演讲水平。
——高二 7班 马晓彤
回味这堂课,我作为展示小组的代表,感触颇多,由被动地听到通过搜集资料自己品味其中的规律、精妙,我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大家认真地策划、准备,每个人都沉浸在这奥妙的知识海洋之中。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语文学习不仅局限于在课堂上,学习内容也不局限于课本上单一枯燥的课文。语文是多姿多彩的!我们非常喜欢这种自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它让我们更加快乐地学习语文。
——高二 7班 张骏
历时三年的研究探索,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围绕此项课题研究,实验教师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一位语文教师在天津市第四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活动中荣获天津市一等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