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素养结课论文怎么写

2024-12-28 09:53:4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改革开放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我国初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忽视思想道德等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高等教育又主要重视的是知识传授,对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故培养出的多数学生人文素质较低,实践应用能力较差,与当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更令有识之士忧叹。比如一些学生过于张扬个性自由,强调物质功利而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与他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相处;一些学生缺乏感恩和诚信意识等等。鉴于此,教育界有识之士近几年呼吁和倡导我国教育要重视素质教育。笔者近年来也对大学古代文学如何实践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索。笔者探索的重点是大学古代文学课教学如何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

  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张楚廷所著的《大学人文精神构架》认为:“人的素质是在外界的交往中将习得的文化(知识、经验、信息等)通过内化过程所形成的内在之物,其中,即此‘物’之中的物质部分是身体素质,精神部分便是人文素质,所以,人文素质是素质的主要部分”。[1]人文素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即自我完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素质。而人文精神又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 因为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一种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追求人生意义或价值的理性态度,它关怀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关怀人与人的平等,关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关怀人与自然的同一,人文素质决定着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由此看来,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就应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核心方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主要有如下方面,即古代文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政治热情、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爱国爱民的高尚思想;慈爱孝悌的伦理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追求独立人格尊严以及由此产生的愤世嫉俗的批判意识;褒扬人间真善美,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重仁义礼让诚信品格;倡导扶弱济贫、舍已为人、知恩必报的良好道德,等等。这给古代文学深入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究竟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采取如下方法: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精选蕴涵人文精神的作家作品重点阐述,给学生灌输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时间跨度长,数量浩繁,内容丰富而庞杂.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当代意识精选那些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作品进行重点讲授。如讲先秦文学,要精选那些宣扬仁德礼让诚信廉耻以及民本思想的作品;讲建安诗歌,可精选“三曹”、 “七子”和女诗人蔡琰等作家那些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疾苦并深表同情的,表现忧国忧民、靖难除乱、建功立业的名篇;讲唐诗,要精选“四杰”、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作家那些表现积极进取精神和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忧国忧民的名篇;讲宋词,可精选宋人那些对“情”的细致体味以及表现抗金收复中原失地、同情民生疾苦和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名篇;讲明清小说,可精选明清作家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深刻思考和对人的生命深刻体验的蕴涵丰富人文精神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我国古代文学的作家身上大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华。在讲授他们的作品,介绍他们生平事迹时, 要重点介绍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和事迹。如讲屈原作品前,要着重介绍他效忠国家,坚持美政理想, 坚决与朝廷邪佞之徒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宁可丢官丧命,也要保持高洁人格的事迹。在讲《史记》前,要重点介绍司马迁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在因李陵事件被处宫刑,但隐忍强活,“发愤著书”写《史记》的事迹。在讲陈子昂、韩愈的作品前,要重点介绍他们为国为民冒险上书直谏,批评时弊,为民请命的事迹。在讲柳宗元作品前,要重点介绍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运动”,革除时弊,和失败后被贬做地方官时,解放奴隶以及与刘禹锡等的友情事迹。在讲苏轼作品前,要重点介绍苏轼在受到政敌打击迫害后坚强豁达保持操守的人生态度, 介绍他被贬在杭州做地方官时领导人民兴修水利为民谋福利的事迹,他对妻子始终不渝的爱情和对弟弟的亲情等感人事迹。通过对作家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感人事迹的介绍,给学生灌输人文精神。其次,在作品教学中,我们要用当代意识创造性地发掘、阐释、激活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价值,使之与现实世界发生意义的联系,并转化成为一种精神滋养和审美愉悦,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思考、人生体验、人生哲理、人生智慧;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得到心灵感动,情感精神滋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讲解作品时,不仅要阐释作品原来的创作动机和本来意义,而且还要阐明文本的内在价值和对我们现实所产生的意义,从而拉近古代文学作品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距离,以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达到育化心灵的效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统的说法是反映了苏轼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此种说法自有其道理,但仔细玩味,它又何尝不是形象地提示了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人生的缺陷是绝对的,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样,我们不能要求人生和世界都完美无缺,而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美;正因为人生的缺陷在所难免,它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抚慰,因而苏轼才在词的末尾向人们作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通过这样的阐释,不仅发掘出古代文学作品内涵的当代价值,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人生体验,引起他们强烈的心里共鸣,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滋养。再次,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读书“为已”的态度,精读蕴涵人文精神的古代经典作品,让学生在读书中得到精神品质的关怀,让心灵有一个温馨的家园。要引导学生破除拿读书当找工作“敲门砖”的思想,使读书成为生命的习惯,去享受学习有所得的快乐。读书“为已”,就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来说,不是单纯学习知识性的东西,重要的是要用心与古贤对话沟通。读诗,要与诗魂作心灵交流;读文,要领悟道思道境,在“读”之中品味古代作家酿出的思想艺术美酒,让自己的灵魂在对诗魂追思的感悟中得到洗礼,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有所提升和超越。比如,读屈原的诗歌, 不仅要了解“香草美人”作为意象比兴的知识意义, 而且要领悟在这种意象中所包涵的思想文化意义, 即对真善美、正义理想、高洁人格的追求。学生这样读书,就可潜移默化地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而提升精神境界,提高人文素养。第四,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缺失人文素养的具体现象,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如讲苏秦、白居易、宋濂等人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刻苦学习的事迹,要联系一部分学生厌学而贪玩的现象;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时,联系有些学生在评助学金和救济时,自己家庭不比他人困难,但写申请说假话、开假证明,激烈与他人争要的现象;在讲古贤倡导的诚信美德和尾生等待人抱柱守信而被水淹死的故事时,联系一些学生考试作弊和找工作签约后又随便毁约等现象;在讲灵辄为报一饭之恩而冒险“倒戟御公徒”以救赵盾和韩信重报漂母赐饭之恩等古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故事,联系一些学生得到国家社会他人帮助后不知感恩回报现象;在讲赵五娘家中经济困难自己吞糠充饥,而给病弱公婆吃米面的故事,联系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学习不刻苦,但讲吃讲穿,大花父母含辛茹苦所挣得的血汗钱的现象,进行教育。实践证明,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容易奏效的好方法。

  二、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

  新时代所需求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且要有多方面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也是素质教育重视的重要方面。那么,古代文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呢?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精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学以成才的目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内容浩繁。毋庸讳言, 学生学习本课程确有相当困难,如何引导他们自主认知中国文学史及其发展规律,探讨其文学流派和作家创作、自主解读经典作品和鉴赏其艺术,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讲授、课后指导等各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教以学为出发点的思想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教风与学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体角色,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驳难教师,敢于质疑名家,挑战大家。教学中要灵活实施多种多样的形式,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使教与学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研究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具体实施呢?我认为,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确定讲课的重点内容。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在教的过程中,要以文学史为纲, 以作品选为本,加强文本教学。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把经典作品的讲析与导读作为主体内容,努力提高学生解读与鉴赏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讲课时,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即“注入式”“填鸭式”,而要运用“启发式”“探讨式”“信息式”“讨论式”。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切实贯彻启发与探讨式的原则,可以采用古今贯通法、纵横比较法,巧设悬念法、质疑问答法,兴趣引导法,“授人以渔”法等等,以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夯实自己的学科专业基础。其次,要注重抓好课外教学。课外教学是课内 (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抓好课外教学,有助于课堂教学。对于古代文学课外教学,一是要抓好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读书两个方面。在课堂教学前,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预习,出一些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写出“预习作业”。作业写成,教师要检查,以使预习落到实处。学生课前预习一方面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能提高自学能力。二是要强调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指学生在细读文本时将文本内容提要、精彩片断、文句摘录下来,或将自己的读书所得所感写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读书动脑动手的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定时检查,并要进行评述,也可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做,使细读上升为批评性阅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能力。三是重视诵读训练。通过诗、文的诵读,不仅利于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感受能力;而审美感知和审美感受能力正是学生审美素质形成的基础。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诗词不仅通过语音来传达意思,也通过不同的语音组合来体现其节奏声情韵律; 学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感受到文学语言的节奏声情韵律的美感,才能触发其审美联想,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四是要求背诵经典古诗文。背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汲取 ·105·常效东:关于大学古代文学课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传统文化营养,加深文化底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交际能力。当然,背诵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和感悟了诗文中的美学内涵后背诵,要带有感情的背诵。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下达具体背诵任务,列出背诵篇目,并要检查督促。检查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利用课堂五分钟时间抽查三至五名同学背诵,也可在课后分几次集中检查。为了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也可以每学期召开一至二次诗文背诵比赛会,激励学生们自觉背诵。五是对学生进行撰写科研论文的训练和摹写古诗词的训练。训练学生撰写科研论文,使学生学以致用,既可提高科研能力,又可提高写作能力。摹写古诗词,既能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古诗词的知识,又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古诗词的音韵节奏之美,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训练, 一般在三四年级时进行,效果较好。教师要收查评判学生的习作,对优秀的,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也可召开科研论文研讨会和古诗词创作朗诵比赛会,激励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第三,要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改革考试,首先要改革试题的类型。教师要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和目标出题,即要少出死记硬背的客观知识题,适当多出一些主观分析论述题,即赏析作品和论述作家创作特色等题,以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实践应用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计分改革,就是在计算学生课程总成绩时,改变过去只计期末一次考试成绩,要将平时学习成绩纳入总成绩之中,也就是说要给学生平时学习中所做的预习、课堂讨论发言、读书笔记、诵读、背诵、论文等作业打分,并纳入总成绩计算中。将二者按一定比例计分。近几年来,我们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 70%。这样计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平时所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能落到实处,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