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走中国近代化道路

2024-12-28 14:53:4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在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被突如其来的外来因素所打断,导致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中国逐步脱离了传统发展的轨道,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方向转变。传统的闭关锁国心态开始向近代化开放意识转变,对西方近代文明从排斥转向有选择的吸收,中国近代化的思路由此发端。
  虽说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充分;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对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是一个具有较好工业化条件的国家。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特点,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西方入侵的影响导致中国近代化的路程艰难曲折。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开始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洋务运动开始揭开了序幕,也是从这一刻起中国走上了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也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封建经济解体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外国经济实力的渗透与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他依旧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不能够使中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摆脱不了落后的事实。
  与英法等国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而逐步完成从农业社会过度的近代化发展模式不同,中国的近代化不是社会内部现代性成熟和积累的结果,其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来自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和先进国家的示范效应。因此,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具有自身明显的特色:
  第一,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它的主角是地主阶级开明派即洋务派。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之下,富有改革意识、眼界开阔的清朝官僚开始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地位,试图通过调整统治政策,以改革挽救统治危局。他们致力于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及某些科学技术,倡办新式机器工业,开矿山,办新式学堂。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第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统治者认识到要对付外国人的入侵以及镇压国内人民,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以这种动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不是首先进行全面的工业化,而是以军事工业为中心。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工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轻工业。
  第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近代工业。洋务运动初期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继承了封建官营工业的传统,大多采用手工工厂的形式,并主要由地方督抚主办。早期军工业企业的生产不是为了创造市场价值和利润,产品也不进入市场。但由于清政府财政支绌,无力经营,加上官场腐败严重,“官办”工业困难重重。因此,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除少数为政府出资“官办”外,大多数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使产品进入市场获得利润,运作过程采取了一定的近代资本主义管理方式。
  在近代化道路的选择上,早期存在两种主张,一种是全盘西化,另一种即是洋务派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洋务派所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是在不变革封建专制体制和传统思想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而非郑观的以封建主义为主,资本主义为辅。他们为了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这显然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
  由于洋务运动未触及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所以,中国近代工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外来物。1894年,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的炮声中宣告失败,但是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工业化尝试。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也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
  战败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从而不得不扩大税源,扩大工商业税收以及放松对民间资本投资机器工业的限制。《马关条约》后,外货倾销,资本涌进,铁路权和矿权纷纷丧失,面对严峻局面,国家政策的放宽和在民众爱国主义运动推动作用下,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工业化的兴起又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变迁,使得中华民族的自救运动向深层次发展。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首先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我们着重的是西方的先进科技,其次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我们在技术层次上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持欢迎态度。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化到甲午战争的失败,我们最终意识到仅有西方科学技术,坚船利炮并不能救中国,只有进行政治制度上的变革,技术的学习才能行之有效。从早期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论,到维新志士系统而具体的君主立宪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深层次的制度层面。
  在经济和政治近代化的努力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也逐渐发生变化,向现代化迈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北洋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经济有所发展,但内战不断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近代中国走过的是一条格外艰难的道路,在这样一个古老而又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近代化的中心目标就是要把一小农社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转变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社会也即就是要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和转型。
  从历史看来,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其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扎根在我们心底的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除它的影响任重而道远。
  纵观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路径,是在世界市场的影响下、外力的压逼和诱使下而导致的内部变化,并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