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夏历每月初弯细如钩的月亮:一弯~天如水。
②月球与太阳的黄经相同时的月相。新月时,月球的正面刚好全部背着太阳,黑暗半球对着地球,因此,在地球上就看不见月球。发生在夏历每月初一。
③新月(a1—Hila1) ,伊斯兰国家的宗教标志。
名字:水无尘
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月”。
详细解释:
农历每月初出的弯形的月亮。
南朝 陈 阴铿 《五洲夜发》诗:“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宋 朱敦儒 《好事近·渔父》词:“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七夕用六日》:“ 宋 张耒 《柯山集》有《七月六日》二首,其第二首云‘黄昏楼角看新月,还是去年牛女时。’”
郁达夫 《沉沦》四:“半痕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却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样子。”
农历月逢十五日新满的月亮。
唐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朔日的月相。此时月在地球与太阳之间,其暗面正与地球相对,地球上不见月光,称为定朔。
释义:
新月就是初一的月亮。在天文学专业术语中,新月是月球与太阳的黄经(太阳黄经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相同时的月相,即月亮、太阳、地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即当月球在中间(假定太阳在左,地球在右),较多地挡住了太阳投来的光(三球大致一条线时),背对太阳的半球上的人看到的月亮就是新月。新月时,月球的正面刚好全部朝着太阳,月球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因此,在地球上就看不见月球。
“新月”这个词汇原本的意义是月球在与太阳合之后,最早被看见的眉月。这发生在太阳在西方地平线西沉,也就是日落之后一小段时间的月没之前,因此新月出现的日期和能看见此一事件的精确时间,与观测者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天文学的新月(朔),有时也称为黑月以便免造成混淆,从定义看是发生在太阳和月球有着相同黄经的“合”,这时从地球上是看不见月球的。这个时刻是独特的,并且与地理位置无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发生日食。
现在“新月”为英文new moon等的对意语,而在古籍中“新月”本来是“朔”之后第一次能看到的月(因为“朔”的时候是看不见月亮的),时间大致为农历初二或初三,也称“三日月”,故有“一弯新月”的说法。弯钩月的图案也是众多美术品,以及伊斯兰教的常用图案。
成因:
月相的不同与观测月球的方向有关系。如果在月球背日方向观测月球,月球全部是黑的,这时的月亮叫做新月;反之,如果在月球的向日方向观测月球,月球全部是光明的,这时的月亮叫做满月。月相的变化,就是由新月逐渐变成满月,又由满月逐渐变成新月的过程。当新月出现的时候,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侧,这叫做日月相合,又叫做“朔”。当满月出现的时候,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两侧,这叫做日月相冲,又叫做“望”。所以月相的变化,又可叫做朔望变化。
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农历初一,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天是朔。朔之后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弯弯的蛾眉月,凸面向着落日的方向。以后,月球的位置相对于太阳逐渐向东移动,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扩展,五六天后,成了明暗各半(西半边亮)的“上弦月”,日落时在观测者的正南。再过七天(农历十五前后),便到了满月,日落时,太阳在西,满月在东,隔着地球遥遥相望。满月从傍晚东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满月以后,月面西部日益亏缺,过了七天,又变成了明暗各半(东半边亮)的“下弦月”。下弦月于半夜升起。下弦月后,月亮继续亏缺,成为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残月。残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来愈接近太阳,明亮部分也愈来愈少,终于转到和太阳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变黑了,朔又来临。
新月和满月,上弦月和下弦月都是周期性出现的,由这一次新月(或满月)到下一次新月(或满月)的时间,就是月相变化周期,时间约29天半。这个周期叫做朔望周期,农历就是根据朔望周期定为一个月的,这种月又叫做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