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为什么是福临继位??

2025-01-08 03:03:3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皇太极死后,当时和硕肃亲王豪格与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争夺皇位 因为二人势力几近相同,谁也没有办法压倒另一方,而双方又不愿因为这个问题大打出手伤朝廷元气。

所以后由睿亲王提议以当时还只是个孩子的福临继位,二人同为辅臣,睿亲王多尔衮家族备份更高,当时他所掌管的正白旗和他的弟弟多铎所掌管的镶白旗实力雄厚,因为实际上多尔衮成为了头号辅臣得封摄政王。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满洲正黄旗人。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福临史书评价

《清史稿》:顺治之初,睿王摄政。入关定鼎,奄宅区夏。然兵事方殷,休养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亲总万几,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蠲租贷赋,史不绝书。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于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于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汤罪己,不啻过之。书曰:“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为民父母。”其世祖之谓矣。 

《清实录》:章皇帝达孝承先,洪仁抚世。以天纵之姿,奋有为之业,扫除寇乱,奠安生民。六师所加,有征无战。莫不望风慑息,竞迓壶浆。即殊方异域、声教未通之地,亦皆受吏请封,凛遵正朔。不数年间,天成地平,区宇宁谧。功高在昔,美冠将来……一事一言、皆二帝三王心法所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福临

回答2:

根据清太祖努尔哈赤留下的贵族共和政体制度要求,将有各方贵族共同推选皇位继承人。这天是1643年8月4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眼看有一场血拼。这时,有人提出第三人选代善,而老成持重的代善沉默拒绝,他不想得罪两派其中的任何一派。豪格始终关心郑亲王的态度,而郑亲王则也冷眼旁观,不动声色,始终闭口不说话。 紧要关头,多尔衮还是不愿看到四旗残杀,使整个满洲民族遭受分裂和毁灭之灾。于是他抓住两黄旗讲的要立皇子这一核心所在,提出立皇九子,也就是五岁半的福临为帝。两黄旗再无话说,其他王公大臣也表示同意。就此,福临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举行登基大典,年号顺治。 不过,因顺治年幼,多尔衮还提出由他和郑亲王一同辅政。而种种事实表明,多尔衮在见自己很难得到帝位的情况下,选择不懂事的小皇子做皇位的继承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彻底粉碎豪格继承帝位的图谋;二是便于自己随意摆布小皇帝,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的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他一直大权独揽,堪称"无冕之王",直到他于1651年去世,顺治帝才开始亲政。 孝庄要想办法巩固她自己的地位,保住自己的权利,女人也得有一点办法。 那怎么办呢?那她只有依靠一个人,就是摄政王多尔衮。 而另一方面,豪格除了他是皇太极长子原因外,并没有十分的充足理由可继承皇位。他政治上很不成熟,曾因散布不满父皇言论而由和硕亲王降为贝勒。他也没有掌握重要兵权。正黄、镶黄旗旗主一直是皇太极本人。再就是他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出身平平,并且早逝。因此,豪格缺乏非同寻常的背景力量支持。 我个人到觉得,不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他,还是遗弃了他又或者是玩弄了他。。。。。。不管什么原因,这个皇帝是个悲情皇帝。。。。。。

回答3:

第一,四大亲王态度。当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立,互不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一则,济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之第六子,但自幼为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宫中;二则,济尔哈朗小皇太极七岁,两人情谊如同胞;三则,阿敏被夺旗后,济尔哈朗成为镶蓝旗的旗主贝勒;四则,济尔哈朗屡经疆场,军功显赫;五则,济尔哈朗年四十五,序齿仅亚于代善,比多尔衮年长十三岁;六则,济尔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七则,济尔哈朗既是多尔衮的兄长,又是豪格的叔辈,便于两方协调。八则,济尔哈朗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政议。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议商皇位继承而陷于僵局之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而是福临继位。 第二,济尔哈朗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因倡立福临继位之功,而得到担任辅政王的政治回报。辅政亲王的政治地位,较和硕亲王更高一层。当时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济尔哈朗辅政?显然,代善在这场严重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没有做出有利于胜利一方的贡献。豪格则与多尔衮对立,如二人同时辅政,会出现两虎相争的局面。至于济尔哈朗之所以为摄政王,主要原因是:首先,他提出了福临继位这一折衷方案,侄子继统,皇叔摄政,理所当然,众王接受。其次,他因私下表示拥立豪格,而为两黄旗王大臣所接纳。再次,他同代善父子无恶,而为两红旗王大臣所认允。复次,他非帝统血胤,对多尔衮兄弟构不成政治威胁,而为两白旗王大臣所接受。但是,济尔哈朗不久便被多尔衮撤其辅政王。这是多尔衮对济尔哈朗不拥立自己而拥戴福临的一个政治报复,也是多尔衮独揽朝纲的一项举措。 第三,睿亲王权衡利弊。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若自己强行登极,只有两白旗支持,明显不占优势,还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解决皇位继承难题的途径不外三条:一是强自为君,得不到两红、两蓝旗的赞同,还会引发两黄旗的强烈反对;二是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三是让年幼的皇子福临继位,而自己同济尔哈朗摄政,可收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摄政掌权,避免内讧。显然,在上述三种解决办法中,以第三种解决办法比较切实可行,两黄、两白、两红、两蓝各方都可以接受。睿亲王多尔衮,能知时务,聪睿机智,权衡利弊后,才赞同立先帝第九子福临。 第四,顺治帝的肯定。福临当时尚在冲龄,不了解继位政争内幕。后来逐渐知道当年的故事。待多尔衮病死、自己亲政之后,即对皇叔济尔哈朗表彰其当年功绩,赐予其金册金宝。《清世祖实录》顺治九年二月庚申记载: 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鸿基,创业垂统,以贻子孙。太宗文皇帝继统,混一蒙古,平定朝鲜,疆圉式廓,勋业日隆。及龙驭上宾,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窥窃大宝。当时尔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国难。……睿王心怀不轨,以尔同摄朝政,难以行私,不令辅政,无故罢为和硕亲王。及朕亲政后,知尔持心忠义,不改初志,故锡以金册金宝,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在此,顺治帝福临明确表明:济尔哈朗在诸王议立自己为帝时,有首议之功。福临的这番话,说出了当时的内情。郑亲王之功,在拥立福临。顺治帝对其他的亲王、郡王,在决定自己继位的功绩上,都没有进行过表彰,而只有对济尔哈朗表彰此事。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诸王贝勒会议上有拥立福临继位的特殊功勋。 综上所述,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诸王贝勒皇位继承会议上,鉴于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陷于僵局,能从大局出发,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衷方案,首议由福临继承皇位,得到多尔衮的回应,也得到诸王贝勒公议。清太宗皇太极遗位争夺的结果,既不是角立一方的肃亲王豪格,也不是角立另一方的睿亲王多尔衮,而是由第三者六岁的福临继承。这个方案与结果,对于四位和硕亲王来说———于礼亲王代善无利无弊,于睿亲王多尔衮有利有弊,于肃亲王豪格无利大弊,于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有利无弊。所以,皇太极遗位由福临继承,得益最大的四个人是:福临、孝庄太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 。

回答4:

长子爱新觉罗·褚英,努尔哈赤处死,年仅36岁,早就死了。 次子代善因为和努尔哈赤后宫的一位嫔妃说不清的关系,所以也被排除了,这也是为什么他一辈子都一心忠诚的原因。 五子莽古尔泰,性格鲁莽,只适合打仗,缺乏谋略,排除。 七子阿巴泰,侧妃所生,地位较低,且经常发牢骚,自视甚高,排除 还有阿敏,这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不是血亲,排除 另外,四小贝勒年纪太小(阿济格,多尔衮,多泽,豪格) 皇太极,进京之前,暴病而死,汗位就从这些人里面选。 本来该是豪格的,但是他象征性的礼让几次后,这时,多尔衮就出来争了。两人为了避嫌,选了一个不相关的人,于是福临就登上了汗位,成了清朝第一位皇帝-----“顺治”

回答5:

因为福临是皇太极的儿子啊,不过里面很大的功劳还是感谢当时孝庄皇后的大力支持,才没有让多尔衮篡位…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