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与这个典故有关的另一位人物是,与林駧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罗大经(约1196-1252年)。在其所撰《鹤林玉露》中有这样的记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个记载说明《论语》在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罗大经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记载的话,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还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并且说明了具体时间,是“赵普再相”后,听到人们说赵普所读的书就只有《论语》,于是宋太宗就此问赵普,赵普毫不隐瞒,并说出上面的话。
但是,罗大经并没有直接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将罗大经话的意思敷衍成“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则始自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高文秀(具体生卒年未详)。他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的杂剧曲文中的第三折,有这样一句话:“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好酒遇上皇》写的并非赵普的事迹,而且作为杂剧曲文,本不该作为讨论历史问题的依据,然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不但成为罗大经上述话语的衍生品,与赵普联系在一起,而且借助杂剧这一大众化的文艺形式,硬是广泛流传开来,以至于使得当今迷信《论语》的人们,竞相对此津津乐道。
更主要的应该是,反映了儒学思想博大经深,以及孔子他老人家的超凡境界吧。 加固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思想的进一步统领。
与西方传统管理和中国古代法家相比,孔子的管理走的是另一个极端,他强调德治,强调以伦理道德去教化人民。因此,一部《论语》,细细读来,最主要成分是两个:一是“为政”,也就是管理;二是“修德”,也就是伦理道德的修养和完善。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其中,伦理道德是内在的,“为政”、管理是外在的。
孔子管理思想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和,中庸, 仁,忠恕,富民,德治,教化,正己,礼,义利等。
宋朝时有个叫赵普的人,当过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宰相。赵普原来学识不多,当宰相后,太祖劝他读书,于是赵普一回家就关起门来手不释卷,果然很见成效,处理政事能力不断提高。太宗问他得益于什么书,他说:“臣有《论语》一部,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赵普死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真的只有一部《论语》,于是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后世用“半部论语、论语半部、半部匡君、半部致太平”等典故强调学习运用儒家经典的重要和读书不在多而在精的意义。
求采纳。
本人理解:
半部论语------指的是掌握一定的儒家经典------比如大约50%以上的时候,就可以治理国家了.
对于儒家经典真正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并发扬光大-----就可以治理国家.
因为,儒家讲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说,这样的情况下,50%以上的儒家思想是不是可以治理好国家了?
这个意思是你学论语的时候千万别全信了,那样就掉到茄子地了,只信一半就好。而对别人要努力让他们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