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位于桂林七星岩旁小东江和灵剑江交汇处,初建于南宋(公元一一二七至一二七九年),原名嘉熙桥。元代时为洪水冲垮,一四五六年(明景泰七年)重建为木桥,一五四○年(明嘉靖十九年)改建为石桥,并易名花桥。
关于花桥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
当初,小东江上要造一座桥,供百姓进出东门好走 。这工程虽小,官府却小题大作,一切都派监官掌管。造桥的监官,是衙门里刮骨吸髓的人精,深领府台派自己监工的秘诀,摊派百姓出钱出米做得扎扎实实;砌起桥来就毛毛糙糙。用几根木头打入泥里,就算是桥墩;用几根木头的枝枝杈杈往墩子上一搭,就算桥面。桥面搭成,监官请府台老爷往上面一走,奴才们就大势炫耀们的“功德”。哪晓得庆功不久,洪水暴发,新砌的桥就被冲垮了。府台又派监官向老百姓索银修桥。如此这般,修了又倒,倒了又修,老百姓的油水被榨干了,官府老爷的肚皮胀破了,嘉熙桥还是没修起来。这年,官府又派监工向老百姓索银修桥。好多老百姓无法出钱,只好连夜逃跑。他们跑到二江口被河水拦住了,正在进退两难时,一个瘸脚老头走来问道:“大帮人深更半过河去做什么?”百姓哭丧着脸,把府台逼钱修桥的事一讲,那瘸脚老头“呵呵”一笑说:“他要钱容易得很!”大家见他吃了灯草,讲得轻巧,都说:“老伯,你饱肚不知饿肚人的苦,个钱逼死汉,你讲得容易,那你借给我们罗!”“可以,可以!”瘸脚老头满口答应。大家齐声问:“在哪里?快带我们去拿呀!”瘸脚老伯伸手往河里一指:“你看,那河里不是撒满了银元吗?”
大家一看,河里真的有无数光闪闪的银元,个个高兴透了。回过头来一看,瘸老头的影子也不见了。大家也不管银元是哪里来的,都跳下河子捡起来。说来也怪,尽管大家下力捡,再捡快些,等把银元捡完,一数各人刚好够交修桥的钱。天亮,各人把银元交给监官,才回家过安然日子。修桥监官得了钱,就派砌匠、木工修起桥来。大桥完工后,百姓来到桥头一看,见新修的木头桥墩歪歪斜斜,桥架枝枝杈杈,只要大风一吹就会架倒桥塌,不少人看着看着就哭。
这时一个瘸脚老头腰背葫芦,左手拿束鲜花,右手拄着拐杖走来,见大家哭哭啼啼,问道:“各位平白无故,为何见桥号哭?”大家听有人怜悯发问,哭诉着将官府为饱私囊,年年捐银,岁岁修桥,眼看这桥一遇洪水又会倒塌,百姓不到年底又要吃修桥之苦的事说了一遍。
瘸脚老头听了说:“众位不要哭 ,我上桥去看看,这桥到底修得如何?”说罢,他拨开众人,一瘸一跛从桥上走去。大家见那桥摇摇晃晃,好象豆腐架子,生怕瘸脚老人摔下桥去。好不容易才见他走到桥那头,大家缩紧的心才放松下来。这时,只见那瘸脚老头转过身来,“嘿嘿”一笑,把手上的鲜花往桥上一撒,只听得“哗哗”几声巨响,落在桥下的花变成了石头桥墩和支架;落在桥面的花变成了平滑的桥面;落在桥两边的,尽沾地生根,长 出了七彩缤纷的鲜花。大家见此情景,喜欢得跳起舞来,正想跑过桥去向那瘸脚老头磕头道谢,眨眼间那瘸脚老头就不见了。微风一吹,桥上飘来一股扑鼻的花香。大家一猜想,这老头原来是蓬莱仙岛八洞神仙里的铁拐李。于是,大家就把这坚实的新桥,取名为花桥。
花桥长逾一百二十五公尺,高逾七公尺,全用方整的石块砌成,共分两段。前段为旱桥,起排洪和济渡的作用,有七个拱,拱孔自东向西变小;后段为水桥,有四个拱,拱孔大致相同。桥面东段筑有一条长廊,饰以粗大的朱红色廊柱;桥西是一片垂柳围绕的花圃。桥东侧有一座突兀高耸的巨石叫「芙蓉石〕,古时曾把它当作水标。石北半腰仍遗下水文资料两则,是很珍贵的古代水情记录。全桥的桥拱、桥亭、栏杆和细部花饰,比例匀称,造型美观,都反映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