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陕北人生命过程而产生的。
信天游是陕北人的生命之歌。陕北人用信天游唱诵自己的日出而作,感慨自己的日落而息。信天游是相伴陕北人生命过程的一种民歌行为,它的恒久生命力来自陕北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爱恨情仇,凝结了世代陕北人与自然与生命相抗衡而延续的心路。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表意,大多都是即兴之作。信天游的节奏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往往一气而贯之形成扣人心弦、回肠荡气的诗意表达,陕北信天游曲调的基本性特征,就是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
扩展资料:
信天游的曲调特点:
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各乐段多次反复构成,结构关系平衡、清晰。各句唱词字数没有严格的限制,但比较对称、押韵。且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针头线脑,打情说俏,构成信天游的基本素材。把全部的信天游组合到一起,却成了一部反映陕北人生活的全屏写照。
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对爱情的赞歌,对生活的颂歌。她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仇与恨,她汇聚了万万千千劳苦大众对生活点滴的素描,她凝结了世代与自然和生命抗衡的陕北民众对自我的倾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不尽心歌信天游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信天游,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明珠,伴随着历史,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时代的演进中展示着它的魅力,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异彩。
陕西民歌:《信天游-思爷娘》陕丹丹那个花儿开,红个艳艳,先人的恩情不能忘!生生世世不能忘,西来的那个祖宗哎!东来的爷娘,生下了蛋蛋娶婆娘!窑洞洞那个美哎,土炕炕上面浪,西边的祖宗呦,东边的爷娘!一个给我名哎,一个给我姓!爷娘恩情永不忘!永远不能忘!
为什么会有“西来的祖宗东来的娘”。是陕西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更有历史渊源的底蕴在。相传在古代西北地区是戎狄聚集地,并非今日所说的华夏之地。古代中原文化为中华正统。秦朝前期战国时侯 秦、魏、韩、赵、楚、燕、齐。这些诸侯国把当时的秦当作外来户。非中华文化。更有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周游列国而独独不进秦。
当年孔子外出游历,以鲁国为原点。分别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周边国家依次游历,周游的国家包括了鲁国西南方的陈国,蔡国,楚国,宋国,北方的齐国。西方的魏国,曹国,郑国,京城和东方的杞国。无外乎当时的秦的西戎色彩又比较重,往往被东方国家贬为“戎狄”。秦国地处西部边陲,仪狄之风盛行,孔子视秦国虎狼之邦,是不服教化的蛮夷。所以在孔子眼里是根本看不上秦国的,泛读史书。秦发源在今日的甘肃天水。位于秦朝咸阳的西方。正符合:西边的祖宗这句话。
那么:东边的爷娘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嬴政统一之后的事情了。把当时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带到了今天的关中地区。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六德(智、信、诚、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可以让统治者和管理者各司其职,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的强盛也指日可待。而儒家思想提倡的德并不仅仅是伦理道德的准则,而是以理服人。
在当时秦统一后。大兴土木修建陵墓。奴役百姓为其建造城池宫殿和陵墓。只是后来民不聊生。造就了中华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更有名句:王侯将相名有种乎。从而反对秦的暴政。秦国就在短短的14年后退出历史舞台。当时奴役前诸国百姓建造城池宫殿。诸国百姓迫不得已进入关中地区。成为了今天关中地区的一部分先祖。后来刘邦更是把长安作为都城,从而更先进的文化和各类技术进入到关中地区。致使中原地区加快了与关中的联系。所以东边的爷娘就此诞生。为了记录此事就有了今日民歌。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陕北民歌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尤其是受到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影响,“信天游”的个性特点十分明显。
情歌是信天游的精华,民间叫酸曲儿。其中比较著名的歌曲如《兰花花》、《走西口》等,这些歌曲体现出“信天游”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即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琅琅上口。“信天游”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非常特别,一般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连续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
“信天游”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中国民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独特而优美的旋律经由以后一代代艺术家的创新,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比如李季创作的《王贵和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都是经由“信天游”这种格式创作并传唱一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