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原本就是生物,所以他必然存在于生物链中,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单位,所以他与所有生物都有密切的关系!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
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链而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
生物链的例子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使人类受益非浅。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当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回归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会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使其长出新的叶和果。就这样,生物链建立了自然界物质的健康循环。
生物链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现象,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
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而连接着。人的食物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而动植物是从自然环境中得到营养才生长而成的。如果这些动植物含有了来自环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险。拿水产鱼类来说,如果自然界有了汞的污染,而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可以把汞转变成有机汞,鱼类吃了这样的微生物就会把有机汞储存在身体中,而人吃了这样的鱼,汞就会进入人的神经细胞中,人就会得可怕的水俣病。水俣病是人类污染环境,而污染物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严重伤害人的健康的最典型的例子。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自然界有相对平衡的生物链,即使被人类改造过的,如城市、乡村,甚至农田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去人为进行干涉、破坏,生物链也会逐渐趋于平衡。
而且保持一定相对时间。
基于以上理论,烟台流浪猫数量看似确实很多,但是近一段时间应该还是处于生物链
相对平衡时期,猫有比较好的生存环境,繁殖条件,食物来源(包括鼠类、以及人提供的
食物)等。
这样的平衡没有必要进行人为的干涉、破坏(从自然界的角度讲,应该是“没有权利”)。
而且如果恶意破坏,可能造成生物链断裂,会出现一些恶性后果。
这也是所谓“顺应天意”、“顺其自然”。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
生物界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障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它关系着人类的安康福祉和文化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了3个部分。第一是生物,包括它所携带的基因。第二是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和周围环境发生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叫做生态系统,也可以叫生态复合体,包括生态系统和景观。第三是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这些单位是活的东西,靠能量流动、养分循环、水分循环等各种生态过程来维持,如果这些过程停止了,那这个单位就停止了。
其实,生物多样性在过去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以前就开始存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马克平研究员指出,生物多样性价值非常大,一是直接价值,如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二是间接价值,间接价值经常被我们忽视,比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
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最近几年人们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1997年《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从数量上反映了一个定性的结论。每年全球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折合成经济价值是多少?结论是33万亿美元,而每年全球的GDP加起来大约是18万亿美元。1998年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团做了一个报告《与生命为伍》,内容是生物多样性在生物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这个报告提出一个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资本。
为什么生物多样性近年才开始重视?因为目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要比自然的灭绝速度快100倍甚至1000倍,这个速度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过去在地质历史上已经出现了5次生物的大灭绝,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恐龙大灭绝,科学家们认为,目前我们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
保护物种最好是保护其生存环境
单纯的保护物种,最后还是会归于失败。保护物种的最好方法还是保护生存环境。
物种灭绝问题牵涉到物种与生物群落的关系问题。生态系统是物种在自然界长期存在下去的基本单元,如果仅仅保护物种的话,实际上不容易把这个物种长期保存下来;只有把生存环境保护下来,才能把这个物种保护下来。
马克平举了美国生物圈2号的例子,“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是一座微型闭式人工生态系统,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美国的科学家觉得以其对生态系统的了解已经足以构建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就搞了这个生物圈2号,计算出植物固定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速度,看种多少不同植被,产生多少氧气,使整个生物圈的空气里不同气体成分的比例和现在自然当中的空气比例是相近的,有8个科学家在里面呆了21个月,最后失败了。这说明人类还是没有对生态系统的规律认识得很清楚,还不足以重新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我们要保护物种,只能保护它所生存的那个生态系统”。
实际上,人类尚不知道物种需要的最好条件是什么,因为生态系统很复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关系,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养分循环等很多方面,包括信息的传递,我们现在的知识还是很有限。
开始人们习惯于把物种搬出来进行保护,后来发现,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保护物种,更重要的是保护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应提升质量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方式,截至2004年底,我们国家已经建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94个,占国土面积14.8%。马克平指出,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上绝对没问题,但质量还需提升。
几乎跑过中国所有自然保护区的马克平很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国家保护区相对来讲好一些,一些地方保护区都存在问题。一些已经建立了20年的省级保护区,现在连边界都没有了。连边界都不知道在哪儿,你怎么去管理呢?很多县级和县级以下的保护区光有一个名字,有一个牌子,没有管理人员。我认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质量,保护区的发展要从数量型转变成质量型,不要盲目追求数量增加多少,覆盖的面积增加多少”。
另一位专家将伤害自然保护区的人总结为两类:“穷人”和“富人”。“穷人”是当地政府或者当地居民。对于贫穷的农民们来说,青山绿水当不得馍吃,任何过上好日子的机会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在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农民们盗采药材,不放过每一株,把保护区挖得千疮百孔。严格意义上,贫穷,而非贫穷者,是自然保护区的敌人。“富人”往往是外来的财团或者公司。他们对保护区的侵占往往一占就是50年、70年。他们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行掠夺性的开发。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生态保护成效跟经济发展程度紧密相关。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全部纳入了省级财政预算,生态保护较好。而在西部地区,除一处国家级保护区由中央财政统管外,其他全归属于地方,生态保护能力相对薄弱。
发展中国家遗传资源大量流失
在联合国于1972年讨论人类生存环境之前,国际法及国际条约中没有出现关于遗传资源的归属原则,遗传资源被视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为遗传资源的取得与利用只需要采集少量的样品即可,所以遗传资源有一个不同于石油和其他矿物资源的特点,那就是可以很容易地被无偿取得。各个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免费地从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收集遗传资源,例如上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中,植物遗传资源就被免费地用于繁育新的作物品种。
多年从事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的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研究员薛达元毫不客气地指出,发达国家以利用遗传资源的技术被私人公司掌握开发、有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在从发展中国家获取遗传资源的同时,并没有优先转让利用遗传资源的技术给发展中国家。
为保护自身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印度是拥有丰富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的国家之一,在保护本国的基因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美国授予水稻技术公司一项“巴斯马蒂”的大米专利后,印度政府认为水稻技术公司对“巴斯马蒂”大米申请专利是对其传统知识的侵犯,表示要对该项专利进行起诉。因为“巴斯马蒂”大米特指印度北方各州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的农民许多世纪以来所种植的一种水稻产品。
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基因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陆地生态系统599个类型,有高等植物32800 种,特有高等植物17300种;脊椎动物6300多种,特有物种667个;有56 个民族13亿人口,特别是有些长期与世隔绝的地方保留了同质性极好的人群,具有极大的遗传学研究价值。这些丰富的资源是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保护自己国家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不被发达国家掠夺,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998年由我国科技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这也是中国出台的第一部有关遗传资源保护的法规。
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司司长万本太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大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生物物种特有性高,拥有大量特有的物种和孑遗物种,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杉等。生物区系起源古老,如晚古生代的松杉类植物,中国占世界现存7科中的6科。经济物种丰富,药用植物11000多种,原产我国的重要观赏花卉超过2238种。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马克平指出,用《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这个指标来衡量的话,“公约当时列了640个种,在中国可以找到156个,比例非常高。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约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另外中国的生态系统有40%处于非常严重的退化状态,各种开发建设的人为破坏仍在继续,物种生存面临威胁;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日益严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生物遗传资源流失问题突出,保护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马克平分析说,其中有两个中国国情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第一,中国的人口多,而且有70%左右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比较大。第二,中国是近年来少数几个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钱迎倩认为,要想解决目前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的问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他身体力行,退休后就加入了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到处宣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促进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的提升。他还提出既要教育青少年,也要改变成年人特别是领导的观念。“不仅仅是中小学生,更重要的是给各级干部、领导讲,他们手中握有权力,如果更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解决起来会更有效果。”
生物的生活环境太多,我只能列举几个了。
人:适应能力较广的动物,由于其大脑发达,所以能借助发明的东西来扩大自己的适应能力。生活于-30摄氏度至50摄氏度的环境里。
老鼠:生活在渠道、垃圾堆等容易找到食物,以及硬物磨牙的地方里。
水稻:适应于炎热的环境。所以,水稻是许多温热带人民的主食。
蚯蚓:由于使用皮肤呼吸,所以要生活在潮湿的泥土里。
蚂蚁:群居生活的动物,必须生活在离地高、干燥的环境里,如树上、墙上。
小麦:小麦是北方人民的主食,北方气候干燥,所以小麦生活在旱地里。
狮子:生活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那里有野马、野牛等食物。
蟑螂:生活在厨房里,那里的食物、调味品都是蟑螂的食物。
蛔虫: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人的肠道里。
蚊子:生活在有积水的环境,因为蚊子的幼虫孑孓在水中出生,雄蚊在水中找食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自主学习设计及实施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倪 娟
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积极参与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本节课的自主学习设计力求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思考、讨论、交流、合作、扮演活动中解决学习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赢得学习的内在支持。
一、教学目标设计与分析
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不能只重视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课中不再把生态系统概念的辨析作为重点,而是着重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以及参与交流、合作等能力,改变了传统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学科技能训练的倾向。另外,教学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通过图片资料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2.能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能运用资料说明问题及参与交流合作。
4.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一)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入问题
情境一:通过播放草地、河流、池塘等生态系统的音像资料引入新课。请学生分析一块草地、一条河流、一个池塘是否一个生态系统。
情境二:看一段音像资料,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通过资料中提供的哪些事例能说明这些联系。
情境三:播放生态系统受严重破坏的例子,让学生观看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间的联系。
(二)设置定向的探究空间,提出问题
通过以下问题把本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散而神聚,学习过程张弛有度,活而不乱。
问题:本地主要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它们中有哪些生物类群?这些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在你的朋友和家人中,有哪些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如果我们的生物圈被破坏了,是否可再建一个?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组织开放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假设给你们一大块地,你们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们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为什么?
组间交流:地球的表面并不都是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请学生结合他们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及其生活常识,说说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
组间合作:全班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10人,根据课前收集和准备的资料,分别扮演森林、草地、海洋、淡水、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发挥想象力,把各自的生态系统的生物群特点介绍给其他小组。课前学生都准备了相应的面具。
农田生态系统扮演组:有7人扮演各种不同的农作物,一人扮演动物,一人扮演植物。告诉其他组的同学,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淡水生态系统扮演组:三人分别扮演河流、湖泊与池塘,介绍“自己”的主要生物是水生植物及浮游动植物等;其余同学分别扮演鱼、虾、河蚌、苔藓、水草等水生植物及浮游生物。
城市生态系统扮演组:有一个学生扛着一块画着几棵绿树的纸板,另一人抱着一只宠物小狗,介绍给他的同伴,让全班学生抓住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群特点——人类是主要消费者。
阅读课本:关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文字资料。
思考: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如有联系,文字资料中哪个事例能说明这一联系?
学生发言:河流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都有密切联系。
阅读:看课本第对页的第二、三、四小段,请学生讨论怎样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各种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后抢答。
学生抢答一:第二小段说明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学生抢答二:第三小段说明各类生态系统从地域上是互相关联的。
学生抢答三:第三小段说明即使是同一种生物,也可以存在不同的生态系统。
练习:课本中的“技能训练”。从中进一步理解各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组内交流: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要求每小组各人至少举一例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畅所欲言,谈到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乱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和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捕杀动物等等。
要求:各小组代表发言,如有补充,组内其他学生也可发言,其他小组做补充。
阅读:要求学生看课本第33页的“生物圈Ⅱ号”,要求读后谈感想。
学生发言一: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学生发言二: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我们人类就无生存之地。
学生发言三:生物圈是我们人类的,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保护生物圈。
学生交流: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有哪些环保措施和办法,达成共识后在组间交流,比一比哪一组设想的保护措施最多、最简便易行、最富有创新思想。
学生发言一: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乱扔垃圾。
学生发言二: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
学生发言三: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学生发言四:我们让市场管理人员对贩卖青蛙等有益动物的人及时进行教育和处罚。
学生发言五:看到有人贩卖青蛙,我把青蛙全买下来再放生(学生笑)。
学生发言六:我们要增加环保宣传活动;制作一些传单;成立环保小分队,协助做好环保活动;成立环保表演队,到各处演出环保节目。
学生发言七:可以设计垃圾管道,方便居民把垃圾直接通过管道倒入地下让分解者去分解。
(四)布置课后的实践作业,运用成果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准备在课后做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课后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宣传环境保护,做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上网搜寻、调查访问,继续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继续探究保护环境的措施、方法,保护周围的环境。
三、教学策略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方式设计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在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本节课的主体参与式教学设计积极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既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合作等能力。如课前查阅关于生态系统的资料,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有关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及保护环境的建议和办法这一环节的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对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的学习采用游戏的形式,对小组学习任务明确分工,然后再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学会交流。在问题的思考中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讨论保护生物圈的措施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形成课后作业,作业布置有新意。
(二)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在本节课中的地位是组织者和协助者,作用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为此,本节课中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1)创设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2)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问题;(3)合作讨论,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4)分析讨论,检查方案的可行性;(5)组间交流,分享“问题”解决成果。(6)在实践作业中运用成果,利于知识、能力迁移。
海洋生物区系、群落组成特点、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和资源蕴藏,是地球海洋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与不断演变的,各有自己特点,是全球自然长期演变的结果;同时,也受人类活动(如渔业捕捞、工业污染、海岸建筑等 )的影响。自然灾害和人类的无度活动常常造成极大破坏与巨额损失,全球变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和难以抗拒的,而人类活动的破坏是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因而积极投入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保护的各种行动已是迫在眉睫。它们可用于食用、药用、娱乐、观赏、科研等等。
陆地生物对人类的影响更为突出。可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动植物可用于食用、药用、娱乐、观赏、科研、驯养、医用、保卫等等。微生物大部分用于观赏、食用、科研等,但科研占主要部分。微生物中的病毒则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促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生物的多样性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生物可以说就没有了人类(人类也是生物嘛)。我们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自己的全力保护所有生物。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就是一颗保护生物的炙热的心!!!
(以上纯属本人原版)
我们的生活和树木有关,因为它能制造出新鲜的空气
中国科普博览 www.kepu.net.cn 什么都有,一定行.要给我分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