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是一部很质朴的电影,也是一部看后让人沉默许久的电影。
电影主要讲的是传统文化的式微,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这部电影抛给我们的疑问。
电影给我们展现出了唢呐艺人的匠人精神。电影前半部分记录了一个学艺人的历程,所谓“台下十年功”就是如此。用玉米秸秆吸湖里的水,练不好不可以吃饭。也是因为严师出高徒,掌握于心的,才是真的手艺。
西洋乐器的进入对唢呐艺人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背离传统,就连跟着他学艺的徒弟也渐渐地不再吹唢呐了,面对这一切,焦三爷很着急、很生气,也很惶恐。他试过很多方法去挽救失落的传统技艺,但是影片中最后展现的,是他抱憾而终。
看完电影后,所有的情绪堆积,最后只剩下沉默。我知道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必然会导致一些传统文化衰落,那些蕴含着匠人心血的技艺,被现代洪流所湮没。时代发展是客观的现实,自怨自艾不解决办法。如何在时代发展中,让我们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且焕发活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影片最后,徒弟在师傅坟前吹奏了一首《百鸟朝凤》,是全片最佳,他的迷茫和他的决心,他的哀伤和他的理想,全在一曲《百鸟朝凤》中,吹进了心里。
影片虽然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但是它吹响了哀鸣的声音,提醒我们做出改变。
电影《百鸟朝凤》之所以评分很高,主要原因在于该影片具有艺术传承精神,导演本身创作功底雄厚,在影视界领域影响力较大,加之多位知名导演助阵,影片质量已然得到保障。影片主打现实生活模式,丝毫找不到表演痕迹,是一部反应社会现实的文艺片,内容大于形式,直击人心,且主旨意义鲜明独特,演员演技传神,多种元素完美融合,堪称一部经典之作。
电影《百鸟朝凤》出自于国内知名导演吴天明之手,该片亦是他的遗作,这本意义非凡。吴天明身为第四代导演,曾获奖无数,他所执导过的影片《老井》、《变脸》等,无一不是经典剧作,他的存在是许多后起导演的标榜,从而也在他们创作生涯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2016年吴天明新作《百鸟朝凤》问世,遗憾的是,2014年吴天明逝世,这部影片在导演去世之后,整整搁置了两年才得以上映,这是对导演吴天明的缅怀,张艺谋、李安、贾樟柯、陈可辛等国内知名导演,纷纷发声支持《百鸟朝凤》,同时也表达了对吴天明导演的敬重与哀思。影片本身制作班底强大,加之诸位大咖为其保驾护航,影片质量已然可以得到保障,加之影片问世对于吴天明有着特殊意义,能够得到高评分也在情理之中。
影片故事主要着重写实,取材于吴天明最为擅长的民俗文化,讲述了主人公李岷城与陶泽如两代唢呐艺术传承人,面对时代变革大背景之下的外来文化刺激,依然保持对唢呐艺术的深深坚守,且持之以恒的不变信念。全片充斥着师徒之情、父子之情、友情,以及人物对唢呐的难以割舍之情。
相较于其它大片而言,《百鸟朝凤》显然有些委婉,尽管少了一些戏剧冲击,但不可否认其拍摄手法更为娴熟,无论是色彩运用,故事场景设定,还是人物服装配置,都反应出当时社会现状。由开始对唢呐事业风生水起的描写,到最后被新鲜文化所充斥的凄凉落寞,将唢呐事业传承的艰辛呈现于大屏幕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老师傅为争一口气而吹到吐血,唢呐班中一个个收拾行李离去的落寞身影,天鸣在师傅坟前吹奏乐曲,不禁使人湿了眼眶。
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叙事也较为平实,但足够对观影者进行精神洗礼,没有震撼人心之场景,但足矣以另外一种形式震撼人心,引人深思,触碰到人心最脆弱一面。通过两代唢呐艺术人的传承精神,折射出现代社会中对于古老历史艺术文化保护的缺失,甚至是不重视,另一方面大力弘扬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艺术,影片主旨具有积极作用,并有一定影响力,得到高评分乃实至名归。
电影题材独特,剧情编排设计有理可循,演员的精湛演技同样不可忽视,无论老少,全片演员演技从未掉线,尤其是焦三爷的饰演者陶泽如,举手投足之间便将观众带入剧中,吹起唢呐更是有模有样,将一个传统老艺人形象诠释的形象生动,是该片的一大功臣。除陶泽如之外,新一代传承人的小演员们丝毫没有掉链子,反而为影片添加了一丝丝灵气活力,值得夸赞。
电影《百鸟朝凤》堪称文艺片中的佼佼者,在揭露现实状态的同时,唤醒人们对中华传统艺术的热爱及保护意识,同时也是向众多艺人传承者表达致敬之情,在嘈杂大背景下,有这样一部净化心灵的温情之作,实在难得。
《百鸟朝凤》讲的是传统文化的故事,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取得如此的高分,很大程度上是在向电影未上映就去世的导演致敬吧。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给予这样的电影人一个鼓励。
除此之外,别无他因
在如今爆米花商业电影盛行的大环境下,如此顽强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电影已经不多见了。吴天明导演立志要把这个领域做起来。但是,电影上映之初并没有受到欢迎,甚至受到了 冷遇。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件极不协调的事情——投资人方励下跪求影院排片。
然后,电影的排片真的就多了起来
该高兴还是该悲伤呢?
票房难道是跪求来的?如果电影本身做的像《霸王别姬》一般也就罢了。可是,电影偏偏是那种从开始就能看到结尾的故事剧情,让人们如何能够产生兴趣呢?
传统谁都明白不能丢!就如唢呐一样,辛辛苦苦的学下来也算是延续了传统。可是,就如同电影中说的那般,技能也学会了市场却也没有了。这个怨谁呢?
为什么要保守残缺?为什么要守着老旧的传统不放?谁说的曲谱非得是手把手的教才能会?谁规定的必须要用苇杆吸水才能锻炼肺活量?
然而,电影本身并没有解决任何的问题。它所表现的就是,你看这些个传统已经年过快要失传了,你们怎么就不能重视一下?怎么就不能画上一点钱来支持一下这部电影呢?
好了,现如今在方励下跪之后,网友们也去影院支持了。然后呢?
怎么解决传统即将失传的尴尬?还是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电影根本就毫无考虑。这也算是一大败笔。但是,网友们也还是善良的,最后还是给了高分。
其实,如果电影能够解决一下传统如何传承,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说,把这个技艺需要达到的要求写成书,进入音乐学院之后焕发新春都是可以的。这种传统并不是没有人不愿意去学的。而且,这种传统也不应该是只能一两个人掌握的。
这就是换一个思路的问题而已,可是电影并没有交代。
首先影片呈现的主旨很好,这点就不能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去观看了,不由自主的会产生尊敬与赞叹,不论是人物表现还是对唢呐这类民间艺术。
其次是人物的演绎,很传神,可以说全身奉献于唢呐艺术,去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些精神与民族魂能够透过人物的出色演绎呈现出来。
再有影片环境的展现,场景选取的很好,既吻合焦三爷与徒弟两代人的付出,也反映出民间艺术的落寞,《百鸟朝凤》评分高很正常,在意料之中的。
《百鸟朝凤》既代表着唢呐的艺术境界,也呈现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正处于的地位,虽然都知道是艺术是精髓,但很少会有人去牺牲自我投入这些无收益的行为,固然为他们感动敬佩着,却也只是暂时的情感触碰,文化与艺术真正需要的不是看客般的赞赏,而且切身实际的践行出来,《百鸟朝凤》自是很优秀的。
与大多数电影热门不同的是《百鸟朝凤》的题材属于文艺片的范畴。众所周知其实文艺片这个派别的作品在内地能够引起的关注和话题度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高。而《百鸟朝凤》却在豆瓣上强势夺得8.0的评分,可见广大观众对于这部作品还是颇为认可的。伙哥觉得这部作品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分主要在于影片背后所表达的意义。
《百鸟朝凤》这部作品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影片所讲述的是关于两代唢呐匠的传承以及唢呐这门手艺的发展和最终去向。更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关于手艺人的故事。
客观来说其实这样的片子对大多数非手艺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而且故事的背景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对于广大偏爱美国大片以及看惯了大场面大制作电影的观众们来说无疑是有些枯燥无味的。但是这部作品对于那些艺术工作者或者是身为传统手艺人的观众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整个故事主要围绕着唢呐王“焦三爷”和他的徒弟“天鸣”展开,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一个完成的故事,导演把这部影片分为两个部分,前半段以天鸣从小到大的过程为主,而后半段则更多的是在讲述关于焦三爷从年迈到离去的过程。这样就等同于用两个不同人物讲述了关于唢呐手艺人的一生。
故事从天鸣零基础学习唢呐开始,到扛起整个唢呐班子的重任。从唢呐备受欢迎到因西洋乐器的兴起而逐渐被忽略。影片很完整的呈现了唢呐从兴盛逐渐走向没落的过程。虽然唢呐这一行当不再被重视,但是那些唢呐从业者却始终保持着心底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尊重。
影片虽然讲述的是关于唢呐的故事,但实际上也是对所有和唢呐一样逐渐被大众忽略的艺术以及手艺人现状的折射。其中颇具深意与内涵。在伙哥看来,这也是《百鸟朝凤》之所以能够取得高评分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都在追求着高科技的生活,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从来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失去它原有的魅力,反而会因为不被重视而变得暗淡无光。
在看完《百鸟朝凤》之后伙哥最深的感触就是想对那些被忽略的艺术者和手艺人们表达深深的敬意。也很感谢吴天明导演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它虽然剧情略微平淡,但却真挚也淳朴,时刻提醒我们要铭记自己的初心并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