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是自己家姐姐的女儿就多给点。要是是亲戚假的随便就可以,心意在就可以了。
真相一:份子不代表面子
中国人喜欢份子钱,本质就是好面子。随份子的,出手阔绰,给人一种混得不错的感觉,倍感自豪;收份子的,盆满钵满,让人觉得这人朋友多、人气旺,满面春风。
这实际上是面子作祟,我们喜欢显摆财富,喜欢被人捧的感觉,习惯于活在别人的评价中,热衷于博取虚名。中国人热衷随份子最常见的理由,也是好面子:面子是相互给予的,别人有事你去捧个场,你有事才不会冷场。
其实这样的面子除了摆摆排场,真没什么卵用,倒不如家风严谨、子孙贤能更能赢得尊重。对于份子钱的理解,还有一种份子钱随得越大越有面儿的错觉。
某年去参加婚礼,礼单上大部分客人都随礼300~500元,唯独一个随5000的很扎眼。一打听,是新郎官的舅舅,而且是个经济条件不怎么好、好吃滥赌的。有人立马就调侃说,“真是给了城门大的脸呐”,讥讽的幽默和辛辣溢于言表,引来周边一阵窃笑。
随份子的大小,跟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是相辅相成的。看,真不是份子钱随的多就会有面子的。
真相二:随份子就是放人情债
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维系关系的重要手段就是让别人欠自己一个人情,这样就像债主捏着欠条一样,感觉心里有底。等到自己有什么难处的时候,好找别人帮忙,别人还磨不开面子拒绝。
这种人情债,很多都是随份子放出去的。而且一旦放出去,人们就惦记着什么时候收回来。
这种带有道德绑架性质的心思,曾让多少相交多年的朋友翻脸,让多少肝胆相照的知音绝交。因为人情债很容易纠缠不清,年代久远、代际交叉,你来我往,很难一笔一笔算清楚。而且很多人在求助时,一旦遭到拒绝,就非常小心眼——这点儿小忙都不愿帮,当初真是瞎了眼。
把随份子当放人情债,是不可取的。随份子的最佳心态就是——施恩不图报,只随不望收。
真相三:随份子就是零存整取
中国人热衷于红白喜事随份子,很大原因是因为随出去的份子钱有机会收回来,别看平时随的多,等到自己办事的时候可以一次性回收,这叫零存整取。这个想法其实很幼稚。
其一,各家办红白喜事的频率是不一样的,有的随出去的份子很快就能收回来,有的却要等几年。周期过长的,由于人事变迁,比如离世、搬迁等,甚至遗忘,很有可能就收不回来。
其二,每个家庭的交际圈也不一样,能够回收份子钱的大小也不一样,所以很有可能收回的礼金不抵办宴席的成本,反而收不抵支。
其三,有些份子钱撒出去大多数注定收不回来。比如农村的乡村医生、官员和教师,是当地的上流阶层,他们家的红白喜事,几乎四邻街坊全部到齐、一个不少,但由于当地人不敢得罪他们,平时交情不深的,他们也经常不回份子。
所以份子钱不要随便乱随。
真相四:随份子不要攀比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份子钱的大小也水涨船高、急剧膨胀。
很多地区的份子钱,其实是根据宴席的规格来分摊的,比如一桌宴席值1000块,坐了10个人,那么人均出100块的份子钱就可以了。这样算其实比较科学,主人家操办一场大聚会不至于折本。
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份子钱都500块起步,高的竟然达到5000,面上好看,却给很多人增添了经济负担,原本一项美好的习俗,在竞相攀比中变丑恶了。
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还不太富裕的时候,遇到红白喜事,大家都凑份子去买一件比较体面的礼物,赴宴宾客的经济压力小,收礼的也喜笑颜开,最后皆大欢喜。
其实,这个做法完全可以继承,比如参加婚礼的所有宾客众筹给新郎买一辆车,又有何不可。客人有面子,新郎也开心。
总之,随份子要根据经济实力和亲疏程度来定,本来就没有金额限制,还是量力而为、酌情而定最好。
真相五:份子钱要考虑通胀
随份子和回份子,一般都有个时间差。短的几个月、小半年,长的就可能是好几年了。
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在通胀明显的情况下,别人几年前随的份子,几年后要回同样的金额,还是适当增加。答案是,不论随份子还是回份子当然要考虑通胀因素适当增加。比如5年前人家随了500,5年后你回份子,不可能再随500,至少得1000吧。
随份子也要把通胀考虑在内,比如3年前有个好朋友结婚你随了500,今年又有好朋友结婚,你这份子钱也得加到七八百才合适。
当然,考虑通胀后该随多少份子很难有个定数,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约定都不随份子,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这边的风俗其实就是1000到2000元左右,因为姐姐的女儿算是比较近的亲戚了。姐姐嫁女儿,对于姐姐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了。所以给的份子钱就会比较多一些。结婚对于孩子和两个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每到嫁女儿的时候其实女儿的父母是又开心又难过的,毕竟女儿要到别人家生活了,父母多多少少都是会有担心的。所以对于你的姐姐来说,她还是会非常重视自己女儿的婚事的。所以婚礼上的份子钱,一定要多而不能少,亲姐姐的女儿更不能少。毕竟姐姐的女儿也算是自己的女儿,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在出嫁的时候能得到你最好的祝福,女儿在结婚的时候也会很高兴。
每个地方的风俗其实也不太一样,我所在的北方一般除了份子之外,如果是特别近的亲属结婚还会送很多别的东西。送东西其实更能看出诚意,而且是对新人很大程度上的用心和祝福。南方的份子钱有的地方会高一些,但是也要看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首先,应该先给你姐姐的女儿一个祝福。其次,才是份子钱的多少。
最后,我想说的是份子钱一定不要攀比。要根据自己和姐姐的关系来给了。给多了给少了都不合适,而且还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矛盾。所以要在量力而为的同时,让姐姐开心,给新人送去最好的祝福。
我们这里的习俗会给一千元到五千元不等,因为亲姐妹关系比较近。结婚随份子本来就分亲疏远近,像这种给自己外甥女当然是大红包妥妥的。
这种随份子文化植根于国人内心里的修养、溶化于国人血液中的自觉、以祝福为前提的习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精神和行为便是红包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对于国人来说,在春节等传统年节、红白喜事、乔迁、开业、过大生等时候随份子包、收份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民间习俗。
这种习俗所承载的内涵,绝不仅仅是包在红包之中的那点钱那么简单,它寄托的是国人对亲朋好友、熟人、同事、同仁、同学、战友、老乡等等的一种祝福和愿望,并期盼着将这种美好的运气、福气带给他们,钱的多少在这里已经退为其次,关键的是相互之间那种深深的感情和厚厚的心意。
所以国人送的份子,都是用自己最喜爱的红红火火的红色封包装钱,象征着活力、愉快、吉祥和好运。
随份子、收份子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这种习俗文化诞生之时其已形成,之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我们平常的婚丧嫁娶必然要随份子、收份子,似乎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再普通不过了。尤其是关系近的亲朋,我姐姐的女儿我当然会包一个大红包,给亲人最好的福气。
中国人随份子可能是一百,也可能是一千,也有可能是一张支票,这主要是视关系远近而言的。无论多少,它的意义远远大于其数额的本身。
如果是我亲姐姐的话,我会力所能及的多给一些,但是如果是表姐之类的话,我可能会酌情少给一些,大概就是几百到几千吧。
如果当时的标准是100,我会给1000;如果当时的标准是1000,我会给10000。我觉得再多也不为过,尽我所能去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