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你认为佛教的传播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4-12-17 01:40: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浅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已有漫长的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除了短暂的三武一宗的法难外,可以说一直常盛不衰,直至今日,虽然大陆佛教式微,然在港澳台三地,西藏青海,佛教依然相当兴盛,可见佛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并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什么使佛教有如此大的力量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成为当时大众普遍的信仰,如今日国人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一样,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大致历程.  东汉时,佛教初步传入中国,最初佛教被当作道家方术之一,从而有效的减轻了一种外来异质文化传播的阻力,此时不少西域僧人开始来华传播佛教,并带来了大量的佛教典集,因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开始的,比较早翻译成汉文的佛经有一部叫四十二章经,被称为天竺的论语,无论从文体上(42条语录),还是文义上都与中国传统备受文人们亲睐尊崇的论语相近,因而佛教后来能与儒家文化融合,与最初传入的这本经有很大关系.随着大批印度西域高僧的来华,佛经的大量翻译,国人逐渐认识到它与儒道文化的不同,并有一批文人为这种新异的文化所吸引,成为我国佛教最初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信众).  此时的佛教主要在上层文人,统治者间流传,对民间的影响不是很大,随着国人了解的深入,我国一些修行有成就的高僧根据自己个人的修行体验,从汗牛充栋的佛经中取一部或几部作为修行的依据,从而开始有了宗派,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等几部经典开创天台宗,庐山的慧远大师与一些僧人在庐山结社,共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成为净土宗(也称莲宗)开创的开始,此宗主要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经典,由于净土宗念佛法门简绝悉碰单易行,很快流传到民间,成为民间流传最广泛的宗派,后来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样由于简单易行,被单独列出,广传民间,得到了无数民间普通百姓亲睐,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可以说佛教得到广大老百姓的信仰与佛教里这一特殊的净土法门是密不可分,因为绝大多数佛教经典深奥难懂,一般文人都无法窥其全貌,更何况几乎不识字的普通百姓.  除了净土宗外,另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影响的是由达摩大师传入的禅宗,最初达摩来到南朝,面见梁武帝,然而南朝举朝只重修福德,不堪法器,于是来到北朝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等到了慧可,后来传至五祖弘忍,自此禅宗分为两支,神秀大师创立禅宗北宗,慧能大师接弘忍衣钵创立南宗,形成“南顿北渐”的局面.真正对中国文化发生影响的是慧能创立的“顿教”——不立文字,直下见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陆镇.自唐武帝灭法一难,诸宗皆衰,禅宗独兴,因而禅宗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并不为过.以至于后来寺院几乎都是禅寺,法师几乎都是禅师.禅宗贴近文人的生活,义理简明,深受士大夫文人的欢迎,如宋朝的苏东坡,黄庭坚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禅宗影响,充满了禅意.  因而,佛教的一大影响表现在传统文学上,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带来大量的外来词汇,如般若,意识,禅那,摩诃,三摩地,丰富了我国汉字词汇.唐代诗人中如王维深受大乘维摩诘经的影响,田园诗富有禅意.宋朝的三苏他们的词赋洋溢着禅的味道.明清小说使用了一些佛教名相,如:佛十号之一的如来,过去劫五十三佛之一的斗战胜佛,但在使用时显然以大大背离原意,不似唐诗宋词那样借诗词表达内心对禅的体悟,因而对小说的影响只能算是表象上的.  佛教的另一大影响体现在茶文化上,佛教本意是佛陀的教诫,因而非常重视戒律,禁止僧侣饮酒,但对于具有清心作用的茶不但不排斥,而且大力提倡世人饮用,有香客来朝圣,都会请香客品茶,加之大的寺院多建于山上,山上适合种茶,因而对中国茶文化的开发和发扬有非常大的贡献.  由于佛教寺院大多在山上,因而寺院建筑无疑丰富了山的人文文化,如四川峨眉山是有名的佛教道场,浙江天台山是天台宗的道场,北少林寺建在河南嵩山上,五台山建有汉传,藏传佛寺,庐山是有名的净土宗祖庭的道场.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是佛教石窟寺庙,一般人将游山和朝圣结合在一起.  佛教作为三教之一,对儒教,道教影响巨大,宋明理学,心学的产生与儒并谈学士大夫借鉴佛学分不开.儒家文化通过理学心学得以系统化,思辨化,无疑受到了佛教的影响.道教的寺庙的建筑借鉴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儒学士大夫受佛家坐式影响,也由跪坐改为盘坐这一舒服的坐式.  大乘佛教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为宗旨,倡导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区别于只顾自身得度的小乘教,不少作为在家居士的官员在吏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依然能坚持廉洁行政,关心百姓疾苦.与他们的佛教信仰是分不开的.不少士大夫在闲时以阅佛经,参禅理为乐事,远离酒色纵逸,无疑抵制了官员的不良作风的蔓延.而作为在家居士的普通百姓则以念佛(或观世音菩萨),礼佛,斋戒为日常事务,并兼以放生,布施,对于他们邻里的和睦,身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他们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佛家教诫分不开的.可见佛教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阶层,而是当时大众普遍接受的信仰.  (下文转自幸福乐园)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象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至今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几乎都是佛教经书图像.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那么佛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过程中还有没有作用?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  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事实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引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经至公元1175年朱熹、陆象山鹅湖之会(前者标志一个新的文化运动——佛学之开始,后者标志又一个新的文化运动——理学之创立),这一千余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时期,也就是中外学者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五代北宋为其余波.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传播国外),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所以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奖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奖.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十分广泛.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佛教中的许多经典,如教界广为流传的《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即使单是从文学角度来看,也足以是传世力作.  佛经所展现的时空观,更是国人闻所未闻的.中国人的时空观比较狭窄,正如庄子所言,“六合之外,圣人论而不议”.而佛经阐述的时空,则为我们展现了极为磅礴的气势.在《维摩经》中,维摩诘示病,佛陀派弟子前往问候.其居处虽仅一丈,但数百人进入后并不感拥挤,房间也未曾变大,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舍利弗进屋后转念:众人前来探病,却连坐处也没有,当于何坐?此念方起,维摩诘便询问文殊菩萨:您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只国,何处的座椅最为殊胜庄严?文殊菩萨答言:距东方三十六恒河沙国,有须弥相佛国,那里的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庄严美妙堪称一绝.维摩诘便示现神通之力,即刻运来千万狮子座安放于丈室之内.佛经中的叙述,是以整个宇宙为舞台,以无限时空为背景.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来说,或许只是当作神话看待.即便如此,它那开放的想象空间,也从另一个角度极大地拓展了国人的思维.  佛教典籍的体裁也非常丰富,既有诗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说式、戏剧式的.即使不从信仰层面来接受,也可作为文化传承来学习,因而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早在东晋时期,即有十八高贤会集庐山,于高僧慧远法师门下同结莲社,共修净业.及至唐宋,文人好佛之风更盛.著名的王勃、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作品的底蕴.  此外,还有部分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或相关内容,如《西游记》便是以唐僧(玄奘三藏)西去印度取经的经历为题材.学过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对汉传佛教贡献卓著.《西游记》取材于这段历史,创作中自然渗透了许多佛教思想.遗憾的是,经过部分影视作品的演绎,唐僧反而成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拙劣陪衬,未能再现历史真实.而《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笔记小说,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至于名著《红楼梦》中,则为读者展现了许多极富禅意的诗作.如果对佛教一无所知的话,势必无法正确解读这些作品.  佛教只是被统治者歪曲利用了,没有正确使用,统治者的行为背离佛法普度众生,慈爱人民的宗旨,走向衰亡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