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行为。
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的“性恶论”;这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的观点对立。
2、荀子认为:那些保持人之本性的人恰恰是小人,凡是失去本性,接受后天教化的人,反倒成为了君子。
3、拓展:《性恶篇》是《荀子》一书的第二十三篇,阐述了荀子的伦理思想。旨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论,阐明关于人性邪恶的社会观。"性恶论"是荀子思想中最著名的观点,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
文章先从人的物质欲望和心理要求出发,论证了"人之性恶"的道理。为了改变人性之恶,他一方面特别强调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主张"求贤师"、"择良友";另一方面则特别强调政治的作用,提出了"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的政治主张。总之,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宗旨则在于以道德的、政治的手段去改恶为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的观点,简言之就是,——人性有恶.后来荀子的学生韩非发展了荀子的人性论,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而儒家孟子则提出“人性趋善”的观点.后来发展为“人性本善”,如三字经中首句:人之初,性本善.
《性恶篇》是《荀子》一书的第二十三篇,阐述了荀子的伦理思想。旨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论,阐明关于人性邪恶的社会观。“性恶论”是荀子思想中最著名的观点,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