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勤以修身,俭以养德”。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实践中,有着丰富的精神遗产,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勤劳俭朴”就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一千多年前,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就教育儿子要“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个“俭”就是“勤劳俭朴”。我们有这股巨大的力量,才保证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铸就了五千年辉煌的历史。
但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绝大多数同学又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太阳”、“小公主”,有“父母宠,亲友爱”。父母对孩子“衔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掉了”,千宠百爱,使许多同学处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求必应的环境中。失却了可贵的品质——勤劳俭朴,从而产生了依赖心理:在家依赖父母,在校依赖老师,在社会依赖国家;有的只知索取,吃现成饭;有的不愿意刻苦学习,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比玩乐、比打扮、比金钱、比消费。
也许有同学会说,现在条件好了,花点儿钱有什么呢!确实,你们大多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几十、几百元并不在话下,但你是否想过,西部地区有多少失学孩子需要帮助,有多少人还处于贫困线下,有多少人还在为温饱而面朝黄土背朝天。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名列全球第六,但人均才达到1000美元,是美国的1∕25,日本的1∕18。我们更忘不了150多年屈辱的近代史。中华民族有待振兴,民族的振兴还离不开“勤劳俭朴”。
人类在勤劳中既创造了丰裕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瑰丽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没有勤劳,就没有文明,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原;没有俭省朴素,就没有今天的物质积累,就没有建设国家的资本,更谈不上中华民族的复兴。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匡衡凿壁勤学,终成大学;马克思辛勤耕耘,艰苦奋斗,遂成《资本论》。“勤” 可以修身,修勤劳勇敢之身,“勤”可以养性,养坚忍不拔之性,培养我们坚强的意志,使我们克服艰难险阻,无往而不胜。“俭”可以养德,养俭省朴素之德,使我们更加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珍惜拥有的一切。
同学们,我们是继往开来的新一代,在享受父辈创造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自觉地继承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俭省自律;比学习,比能力,比贡献,这样才是真正洒脱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