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区拉区纵筋纵筋比值K的取值多少合适?拜托各位大神

2025-02-03 04:46:2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非对称配筋、分段配筋的实例很多。非对称配筋主要考虑受压区和受拉区,即基坑内侧和基坑外侧之分;分段配筋在理正深基坑软件里面也可以选择,分段配筋主要是为了节约钢筋用量,通常是弯矩变化大的位置上调0.5m或者1m开始分段,分段可以分很多段,是施工操作难易和节约钢筋用量的综合考虑。我们那个地区一般基坑支护桩的长度不会很长,采用对焊或机械连接都可以,不用考虑连接点的应力集中。 1、非均匀配筋是指断面上由于围护桩断面通常是圆形的(钻孔桩),与一般的钻孔灌注桩施工很类似(常见的钻孔桩是均匀配筋的,主要考虑的是轴向承载作用),但围护桩是受弯的,由于混凝土中和轴处配筋对抵抗弯矩的贡献很小,从经济性上考虑,主要将钢筋布在两侧,而非均匀配筋 2、分段配筋则是指纵向上 受力分析一般能看到在纵向上弯矩是变化的,从经济考虑,对于大的弯矩配较多的钢筋,小弯矩的地方少配筋,但如何分段,一般要考虑一定的过度,计算毕竟是一种理想状态 3、有一点想指出来,土老帽希望的那种完全的渐变配筋在施工中是不存在的,因为钢筋也只有那几种型号,而且要考虑施工的方便 4、至于操作,我觉得可以选择小直径的钢筋多配,这样就可以实现分段配筋了 5、至于焊接,不同直径的可以焊接在一起,但为什么要焊接呢? 查看原帖>>

回答2:

施工过不均匀布筋的工程,长螺旋反插钢筋笼,钢筋笼真的不好控制,受压、受拉区位置很难控制的,挖孔悬臂桩,受力比较明确,可采用截面不均匀配筋,纵向不均匀配筋不建议 ,1、一般根据弯矩包络图采用同种规格钢筋在纵向上变化数量:如弯矩大的地方采用30根,弯矩中等的地方采用20根,弯矩小的地方采用10根,没弯矩的地方你可以只配构造筋. 2、钢筋数量变化的地方要考虑纵向钢筋的有效截断长度:如计算弯矩在中等和小之间过渡时,根据包络图要截断的纵向钢筋延伸长度要超过包络图以外0.5m~1.2m。.主要是觉得有三个问题: 1.施工不方便 2.实际这么做存在风险:计算时用的勘察报告所揭示的地层及应力情况不一定就是实际的情况,那么万一在局部实际应力过大时,是否会导致弯矩过大而造成护坡桩折断? 3.实际这么做减少的钢筋用量不是很多 施工误差. 查看原帖>>

回答3:

实际设计中为了减少施工难度,防止变化过多引起误配,纵向最多分3~4段配筋,太多了一则过于设计理想化,二则施工单位会骂娘 截面不均匀配筋一般用于挖孔桩而不用于钻孔桩,主要是钻孔桩钢筋笼是起吊的,在放置过程中可能会旋转,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方位精度,而挖孔桩钢筋笼是桩内绑扎的,不会动。 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合理划分弯锯的区间段; 2、考虑施工的便捷性与可行性。 查看原帖>>

回答4:

对这个非均匀配筋,主要是说正截面上的,而这个根据规范和计算结果来考虑(会把截面分为四个90度的区域),一般设计时分为迎土面和背土面,每个面的配筋范围为90度,而夹在这两个面的范围(另外两个90度的范围)内在不考虑垂直力(抗拔要求等)的情况下,只需要考虑构造要求即可; 而在纵向上主要是根据弯矩包络图来设计的,这个包络图是所有工况包络,纵向上配筋分段考虑应根据具体的包络图来划分,一般为二段(上下)、三段(上中下),在分段时应考虑锚固长度,同时上下筋尽量直径一致。 如果单纯的考虑单一受弯,那在钢筋上相对均匀配筋来说会有所降低,但如果存在垂直力(抗拔等要求),则考虑到均匀受力和裂缝要求在配筋率上的多少就不一定了。 另一方面,不均匀配筋对施工很不方便,先不说绑扎钢筋笼了,下吊过程中稍有转动就有可能出现事故。认为,纵向分段配筋只有在桩长较长时才比较使用,若桩长较短,而纵向钢筋分段配筋,虽能节省一定的造价,但引起施工钢筋笼焊接麻烦。并且即使分段配筋,段数也不宜太过繁多。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