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化学农药

2025-01-24 11:26:2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目前化学农药是快速有效地控制农业病虫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而且还会带来很多坏的后果,如环境污染、伤害有益生物、害虫抗药性和再猖獗等。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据防治对象及发生特点,选择最有效的药剂和施药时期每种害虫、病害在发生阶段都有对药剂最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用药,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用药量少,减少农药污染。如为害樱桃介壳虫,它们的幼虫期没有介壳或蜡质层薄,药剂容易穿透虫体体壁发挥药效,所以介壳虫幼虫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2)农药用量要准确,不准随意加大和降低用量农药的推荐用量是经过药效试验确定的有效用量,随意加大农药用量不仅浪费药剂、加速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同时会污染环境和伤害天敌生物,有可能产生药害;降低用量防治效果会下降。(3)选择合理的施药器械和施药方法农药有多种剂型,分为乳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油剂、水剂等,不同的剂型需要用不同的施药器械和施药方式,方能达到满意的作用效果,乳剂和可湿性粉剂需要对水喷雾使用,粉剂需要喷粉器械喷粉施用,颗粒剂需要撒施到土壤或水面施用,油剂需要超低容量喷雾器喷雾施用。

另外,果树属于高大冠覆盖作物,用药液量大,适合选用高压机动喷雾器械,这样可以使药剂全面覆盖到叶片、果实、枝干等,病虫无藏身和逃避之地,彻底消灭病虫害。(4)科学混用和交替使用农药农药混配和混用不是任意两种或多种药剂简单混在一起的事情,必须根据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作用特点、防治目的,选择其适应的药剂进行混合,方能达到扩大防治谱、增效、减缓抗药性、节约用工的效果,反之会出现药害、减效、增毒等后果。如菊酯类杀虫剂与碱性农药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混用,会出现水解降低药效。目前,有许多已经加工好的混配制剂可以直接使用,生产中需要混用时需先取少量药剂混在一起,喷洒到个别枝条上,观察混合后是否产生沉淀、结絮,对防治对象效果如何,对果树有无药害等。

一般,害虫连续用一种农药防治容易对该药剂产生抗药性,同时也对同类药剂产生交互抗性,防治效果显著下降。因此,在同一年份,果园内必须几种、几类药剂交替使用,以避免产生抗药性,保证防治效果。

回答2:

一、化学农药的功与过 在世界7%的耕地上,中国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农药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解放后开始施用农药,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80年代,每公顷土地农药用量为4.65公斤;90年代增加到15.9公斤以上,增加了两倍多。目前,全国农业使用农药为23万吨左右,每公顷使用农药24.2公斤。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大量增加了食物产品, 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食品, 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类食品短缺问题。 随着农药用量的日益增大, 品种逐渐增多, 化学农药对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合成农药及其衍生物直接作用并积累于农田、水域、地下水、食品和人体内, 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通过风和水的作用, 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毒化全球生物圈环境。农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大气中, 特别是从喷雾飘移及由土壤和水中的挥发。蒸腾作用是农药施用于作物、水分、土壤表面后损失的主要途径。农药进入大气后, 随着大气的运动而扩散, 从而使大气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农药施用后, 很大一部分都降落到土壤中并被土壤所吸附,大气残留的农药和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也将落入土中,从而影响到土质。农药从土壤表面的流失一般认为是进入水环境的主要途径。河流、溪流、湖泊、池塘、海洋和底泥都是持久性农药残留物的贮藏所, 农药的使用不仅能直接污染地表水,通过淋溶、渗透等途径也能污染地下水。因此,正确使用农药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减轻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有效措施 农作物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以减轻对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把握最佳用药时机 绝大多数病虫害在发病初期,症状很轻,防治效果好,错过最佳用药时期,防治效果不好。 ② 把握好农药使用浓度 在农药有效浓度内,效果好坏取决于药液的覆盖度,如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时,土壤墒情差,必须加大对水量,以便形成封闭膜,否则药液只呈点状分布,达不到封闭除草的效果。在喷施杀虫、杀菌剂时,充足的用水量也十分必要,因为虫卵、病菌多集中于叶背面、邻近根系的土壤中,如果施药时用水量少,就很难做到整株喷透,死角中的残卵、残菌很容易再次暴发。如果一味加大农药使用浓度会强化病菌、害虫的耐药性,超过安全浓度还会发生药害。因此,单纯提高药液浓度,往往适得其反。 ③ 注意轮换用药 长期单一使用某种农药易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应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 ④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 最后一次喷药到作物收获的时间应比标签上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长。 ⑤ 五看选购农药 选购农药前应当仔细阅读农药标签:一看名称,注意有效成分名称、含量及剂型是否清晰。二看三证,即农药登记证号、产品标准号、生产批治对象选择与标签标注一致的农药。四看净含量、生产日期及有效期。标签上应标注净含量、有效期、生产日期(批号)。五看标签和外观。农药标签标注内容应完整。 ⑥ 合理配制农药 针对不同的防治对象选用合适的农药品种,根据施药面积和标签上推荐的使用剂量计算用药量。然后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先将药液倒在小容器内加少量水摇匀配成母液,再将母液稀释至所需浓度。配制农药时应远离住宅区、牧畜栏和水源。药剂随配随用。已配好的药液应尽可能采取密封施药的方法,当天配好的药液当天用完,开袋后余下的农药应封闭在原袋中安全贮存,不能转移到其他包装中。

回答3:

正确的使用农药让农业种植变得快捷方便
一、要掌握所用农药的理化性状、防治对象及注意事项。每种农药都有其各自的化学特性、适用条件、防治范围与防治对象,每一种防治对象(病虫草害)都有其发生发展规律,它的薄弱环节正是我们用药的最好时机,也就是防治适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要注意“对症下药”。农药的种类多种多样,有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要根据防治病害的类别选择农药。另外,杀虫剂、杀菌剂品种也多种多样,病害有可能已经具备抗药性,要尽可能选择病虫害的特效药或者新研制的药物。
三、每种病虫害都有其防治的关键时期,适时用药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的农民朋友认为温度越高药效越好,常常选择中午用药。殊不知此时许多害虫怕热已隐蔽起来,药不及虫而降低药效。况且,多数农药高温下易分解,高温作业也易造成作业人员中毒事故。
四、适量用药:人们往往治虫心切,认为药量越大效果越好。药量小了固然不能奏效,但药量大,除人为造成浪费外,也易产生药害和人畜中毒事故。因此,一定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按药物说明书规定适量配比,合理使用。一般情况下,作物生长旺盛,病虫害发生严重时,用药量大;而幼苗期病虫害发生较轻时,用药量就小。
五、方法要得当: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选择不同的防治方式,如拌种、撒毒饵、涂茎、喷粉、喷雾等。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则一般采用撒毒饵的方法,对茎部的病害选择药剂涂茎的方法。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用药一定要均匀、周到。

回答4:

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安全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小麦病虫害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要选用对防治对象效果显著,而对小麦生长无影响,对麦田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品种。如防治麦蚜用抗蚜威,防治赤霉病用多菌灵等。在几种病虫同时发生时,要注意选用广谱性的农药,从而一药多治等。如用粉锈宁(三唑酮)拌种可防治纹枯病、黑穗病、白粉病、锈病等,3911拌种对地下害虫、麦蚜以及一些病毒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使用最佳剂量:最佳用量是指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所需农药的最小剂量。最佳剂量受小麦品种的抗感性、病虫害发生程度和发生时间以及环境条件等诸多因子制约。如防治锈病和白粉病对于抗病品种或轻发生时只需粉锈宁每亩3克-5克(有效成份)即可,而对感病品种或重发生时则需每亩7克-10克。
(3)掌握最佳防治时期:根据各病虫的防治指标确定相应的防治时期。在多病虫混合发生时,要明确主要病虫及其发生动态,综合分析,确定主治与监制对象,协调好关键用药时期。如小麦中后期选准关键时期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1次喷雾即可控制主要病虫的为害。
(4)运用先进的施药技术:运用隐蔽施药技术(如拌种)或高效喷雾技术(如低容量细雾滴喷雾)提高药剂利用率,减少用药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防止病虫害抗药性产生:实行综合治理,化学防治与其它防

回答5:

首先要了解农药的性能是干嘛用的,它的药效以及注意事项;
在使用的时候要做好防护措施,防止人中毒;
农药的使用也要注意气温,温度过高,水分容易蒸发,药效得不到体现;
农药如何正确使用,还是建议请专家咨询咨询相关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