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势语言 是一种非口头语言,它是通过演讲者的身体形态、手势动作、眼神表情等来表达的。它是演讲与谈话中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
眼神 眼睛的神态。也叫眼色,是一种态势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神色变化,倾诉着一个人的微妙心曲,帮助人们传达许多具体、复杂甚至难以言传的思想感情。它在演讲与交谈中具有重要的表情、表意和控场作用。在与听众的交流中,有经验的演讲者,总是能够恰如其分地、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神,去表达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去调整他的演讲和现场的气氛,去影响他的听众,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反之,凡是不成熟的演讲者,却总是一站到台上,就把自己的眼睛“藏”起来,不是低头看着自己的讲稿,看着地板,就是抬头看着天花板,转头看着会场的外面,从不正视听众一眼,象这样的演讲,可以肯定地说,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纵向角度 指演讲者视线的上下角度。视线太低,只能看到前几排的听众,照顾不了大多数听众;视线太高(仰视),又会使人感到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似乎看不起听众。最好保持平视,把视线落在会场中排的听众身上,以此为基本落点,并在演讲中适当变动,以顾及前排和后排的听众。
横向角度 指演讲者视线的左右角度,演讲者绝不要把视线长时间地停留在某一点上,而应当常从左边自然地扫到右边,然后再从右边移到左边。
环视法 演讲中使用眼神的主要方法之一,即有节奏或周期性地把视线从会场、教室的左方扫到右方,再从右方扫到左方;从前边扫到后边,从后边扫到前边,以便不断地观察和发现所有听众的动态。演讲人切忌眼睛老是向上翻动,瞅天花板或老盯住某一个人、某一个地方,而忘记前排及左右两边的死角;更不能经常把眼光漂向窗外。
点视法 演讲中使用眼神的主要方法之一,指演讲者的观察要有重点。在环视过程中,发现哪里不安静了,应立即投去严肃的制止性的目光;讲到重点和难点需让听众做笔记,应向那些学习吃力、做记录慢的人投以帮助性目光;对有疑问的人,要投以启发性目光;对提高偏离轨道、说东道西的听众要投以引导性目光;对犹豫不决、欲言又止的提问者要投以鼓励和赞许性目光。
虚视法 演讲中使用眼神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演讲者的眼睛好像盯住什么东西,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这种眼神既可以克服紧张的毛病,显示出端庄大方的神态来,又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演讲内容上。它对初次登台的演讲者十分有效。但因为它是一种转换性目光,不可常用。
眼神的使用原则 ①要自觉赋予眼神以一定的内容,明确使用的目的性。因为眼神本身总带有一定的思想感情色彩,如果你不能有意识的使用它,或者失去自我感觉地乱用一通,势必引起听众的误解。比如,要给听众一种可亲感,以利于他们接受你的意见,就应该让眼睛闪现热情,诚恳、坦白、亲切的光芒。倘若你不能明白这一点,或甚至不自觉地让眼睛放射出一种轻蔑、冷淡、虚伪或者咄咄逼人的光芒,得到的就必然是相反的效果。②环顾或者专注不能失度。“环顾”不是不断地变换眼睛的瞄准点,让眼睛溜转个不停,而是有意识的有节制的流转。经验表明,眼睛从一个地方扫到另一个地方,又从另一个地方转回原来的地方,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不但不能照顾全场,集中听众的注意力,而且相反,还会害得听众也跟着你乱转,从而分散了注意力,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一种厌倦情绪,从此不再注意你的眼神。也有一些演讲者,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专注便是固定于一点,无须变动,这样才能加深听众的印象。其实专注也是有限度的,而且一般只是短暂的停留。演讲者,如果只把眼神固定在一个死点上,那么他便把大多数的听众忘了,大多数听众也不能从他的眼睛里,去理解他的思想与感情。③眼睛的活动不但要和脸部的表情协调一致,而且还要同有声语言和态势密切配合,才能收到更大的交流效果。因为协调一致才容易为听众所理解,也才能有效地把眼睛的神色变化烘托出来。
姿态 指演讲者的手势和动作表情。它和眼神一样,是一种态势语言。在演讲中,它同有声语言和眼神一样,都是表达、交流的工具。它能够补充有声语言的不足或者把有声语言加以强调,能够与眼睛的活动变化协调一致,以共同完成演讲任务,争取演讲的最佳效果。又因为它在演讲中是一种外观形式,具有完全的可见性,所以它在演讲中的作用是与眼神同等重要的。比如眼神会说话,会传情达意,姿态也能这样,眼神具有一种有声语言难于企及的力量,只要一个眼色就可以促使他人的行动。姿态也不例外,只需一个手势便可以从可见而不一定能够听到的地方把人召来。它和眼神一样,都可以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它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识的,一种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通常又分为习惯性的和下意识的两种。习惯性的,一般忌用,除非是良好的习惯,否则用来弊多利少;下意识的,则一般可用,但要对它进行加工,使它具有表情的力量和明确的目的性。有意识的,则可恰当使用。参见“态势的运用原则”。
手势语 演讲态势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演讲者运用手掌、手指、拳和手臂的动作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
情意手势语 主要用于表达演讲者的情感,使情感表达得真切、具体、形象、渲染作用很大。比如讲到非常气愤的事情,演讲者怒不可遏,双手握拳,不断地颤抖,加上其他动作配合就展现给听众一种愤怒的情感,既渲染了气氛,又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又如,西方政治家在一些盛大的群众集会上演讲之前,面对热烈鼓掌的广大听众,他们往往会用双手举过双肩,手心向外,向听众摇摆。它表示两个含义,一是对听众的欢迎致以礼貌性的谢意,二是恳请听众可以停止鼓掌,以便他开始演讲。和其他类型的手势语相比,情感性手势语在演讲中运用得最多,其表现方式极为丰富。
指示手势语 其特点是运作简单,表达专一,基本上不带感情色彩,直接指示了演讲者要说的事物。例如,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曾多次为党政军干部作演讲,为了使演讲条理清晰,给人的印象深刻,他就把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并且边讲边用右手扳着左手指,一个一个地数,其手势语含义直截了当。再如,当说到“你”、“我”、“他”,或者“这边”、“那边”,“上头”、“下头”等等,都可以用手指一下,给听众以实感。这种手势语,只能指示听众视觉可及范围内的事物和方向。视觉不及的,不能用这种手势语。
象形手势语 主要用来摹形状物,给听众一种形象的感觉。比如讲到“袖珍电子计算机只有这么大”,说的同时用手比划一下,听众就可知道它的大小了。这是一种极简便而常用的手势语。
象征手势语 它比较抽象,但用得准确、恰当,就有引起听众心理上的联想,启发思维。比如讲“社会主义祖国,好比一辆大车正迎着初升的太阳飞驰”时,演讲者可向前方伸出左手或右手,以示“大车”飞驰的方向。
习惯手势语 其他手势语都是演讲者有意识运用的,而这种手势语却不同,它往往是在演讲者下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含义不甚明确,有时连演讲者本人也难以说清楚。例如,有一位大学教授上课时,每遇到一时忘记了某一个问题,他总是伸出右手,朝着自己脑袋上使劲地“啪、啪、啪”敲打几下。虽然问题被他想起来了,但是同学们却被他这副样子逗得哈哈大笑。有的人在演讲中,喜欢一边讲,一边双手不停地搓来搓去,他这种手势已经形成习惯,一下子难以纠正,一到台上就不知不觉地表露出来,它给听众留下的印象是不太美观的。但有些习惯手势语有时却又独具魅力。如斯大林演讲时习惯手拿烟斗,边讲边摇动。这种手势语并无害处,相反倒成了斯大林独特的演讲风格的一部分。
单式手势与复式手势 演讲者只用一只手做的动作姿势叫单式手势;双手同时做的动作姿势叫复式手势。它们在演讲中怎么运用,没有明确的规定性,但应注意三点:①看表情达意的强弱。如果讲到批评或表扬,肯定或否定,赞同或反对时,而其情感又要求表达得极为强烈,可用复式手势。在一般情况下,用单式手势就比较合适。②看会场的大小。如果会场较大,听众较多,为了发挥手势的作用,便于掌握听众,就用复式手势。反之就用单式手势比较适宜。③看内容的需要。这是单手式和复手式最基本的出发点。如果离开了内容的需要,即使会场再大,情绪再强烈,不该用复式手势的,用了复式手势,也显得滑稽可笑。比如讲到“同志们,千万要注意,这次试验是非常关键的一次”这句话时,举起右手的食指,就可强调“这一次”的重要性了。如果举起两只手的两个食指,显然是既乱意又难看的。另外,不该用单式手势的,用了单式手势,就显得无力。比如向听众发出号召:“同志们,让我们尽快地行动起来吧!”如果用了单式手势,仅把右手向上扬起,就显得单薄而无力。如果用复式手势,将双手向上扬起,就显得有气魄,有声势,有感召力。
手势的活动区域及意义 从活动范围看,手势的活动一般可分为三个区域。肩部以上,称为上区。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表示理想的、想象的、宏大的,张扬的内容和情感,如表示殷切的希望,胜利的喜悦,幸福的祝愿,未来的展望,美好的前景等。象配合“我们的前程是无限光明的”,“希望同志们为开创新局面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才智”这样内容的手势,在上区就比较贴切而有意义。肩部至腹部称为中区,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表示记叙事物和说明事理,一般来说演讲者的心情比较平静,比如“整个方圆仅有500平方米”,“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考虑一下”,象表现这样的手势,在中区活动就比较合适。腰部以下,称为下区。在这一区域做手势,多表示憎恶、不悦、卑屑、不齿的内容和情感。比如,“在公共场所吵闹,实在是不文明的”,“随地吐痰是可耻的行为”,表示这些内容的手势就宜于在下区。
运用手掌的方法和作用 在整个手势中,手掌的运用占居首位。其基本方法和作用如下:①手心向上,胳膊微曲,手掌稍向前伸。这种手势,主要表示贡献、请求、承认、赞美、许诺、欢迎、诚实的意思。比如说:“我想大家是能够做到的。”“希望同志们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的新局面而多作贡献!”“希望同志们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凡属这类内容的,就可以用这种手势。②手心向下,胳膊微曲,手掌稍向前伸。这种手势,主要表示神秘、压抑、否认、反对、制止、不愿意、不喜欢的意思。经如:“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我们是坚决反对的!”“我们不同意采取这种办法。”大凡这类内容,就可以用这种手势。上述两种手势,是用单式还是用复式手势,可由演讲者视具体情况而定。③两手由合而分开。这种手势,多表示空虚、失望、分散、消极的意思。比如:“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理想,那他将一事无成!”“我简直是没有办法。”“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仍然是不见效的。最后他们还是分开了。”类似这样内容的,基本上都用这种手势。④两手由分而合。这种手势主要表示团结、亲密、联合、会面、接洽、积极的意思。“我们要团结起来,把这个工作做好。”“同志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一起来了。”凡是这类内容的,就可以用这种手势。⑤单式手势的“冲击式”。如:“同志们,如果敌人敢于进犯我们,我们就坚决把它打出去!”“同志们,向着未来,向着胜利,前进吧!”手势就要紧密配合最后一句话,果断、猛力地向前方伸出去,给人一种信心和力量。⑥单式手势的“推顶式”。如说“中国人民是无所畏惧的,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顶得起”,以手心向上推顶出去,就给听众一种气魄浩大之感。另外,手掌向下,向后,则表示卑屑、消极、后退、黑暗的意思,讲时可灵活掌握。
运用手指的方法和作用 手指的运用在演讲中虽然较少,但它也有很强的表意作用,表现在:①表示人格。伸出拇指,就是赞颂、崇敬、钦佩之意。比如,“蒋筑英同志真了不起呀!”伸出小拇指,则表示卑下、低劣、无足轻重的意思。比如,“这种人的言行,实在太卑劣了。”②指点事物或方向。为了使听众见到具体事物,演讲者可用食指指点那一事物,也可以指示某一方向。③表达斥责、命令的意念。如“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时可用食指指点,既明确对象,又加重了语气和意思。④表示数目。如“‘五讲四美’的具体内容是,第一……”在用手指表示数目时,可用一只手的手指的伸曲,也可用两只手的手指互相配合。如用左手的手指伸曲表示数目,而用右手的食指指点,这样做会使演讲内容表达更鲜明。
拳的用法及作用 从演讲总体上看,拳的运用很少。常用在政治、法律、道德等内容方面的演讲。学术演讲基本不用。用拳则表示愤怒、破坏、决心、警告等意念,如“这个仇我们是一定要报的!”“谁敢侵略我们,就一定要消灭它!”用拳时,可以直锤,也可以斜击。用拳有时也可表达有力和团结的意思。这要根据内容需要来定,但非到情感异常激烈时,决不要用,而且也不可多用。
使用手势语的原则 ①雅观自然。②保持三个协调:手势与全身协调,手势与口头语言协调,手势与感情协调。③因人制宜,演讲者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有表现力的手势。就性别而言,男性的手势一般刚劲有力。外向动作较多;而女性的手势柔和细腻,手心内向动作较多。就年龄而言,老年演讲者因体力有限,手势幅度较小,精细入微;而中青年演讲者身强力壮,手势幅度较大,气魄雄伟。就身高而言,个子比较矮小的演讲者可以多做些高举过肩的手势来弥补不足,使听众的视感拔高一些,而个子较高的演讲者,可多做些平直横向的动作。
体态 演讲者的身体形态在演讲中表达的信息。是态势语言的一种,它分为服饰和仪表、站位和站姿、移动三个方面。
服饰 演讲者的衣着穿戴。其基本要求是:①与体态协调。要求演讲者在考虑服装时,必须有整体美感,不可为个别部位的美而破坏了整体形象美。身材与打扮要互相协调,比如一个大胖子就不宜穿过紧的衣服,否则包得紧紧的,会叫人感到透不过气来。服装的颜色搭配也要协调,比如,上衣是浅色的,裤子最好穿深色的。在强烈的灯光下,以穿深色衣服为宜。②美观大方。作为演讲者服饰的美。主要指整齐清洁,落落大方。
仪表 演讲者的外表。包括人体(如容貌、姿态)和修饰(如衣着、发型、装饰品)两个方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仪表的整洁、大方、美观,不仅是个人爱好,而且体现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是自爱、爱人和热爱生活的表现。仪表美应当体现正确的指导思想、时代的精神风貌、鲜明的民族特点、健康的生活情趣,并且同周围的环境、本人的年龄和身分相适应。美的仪表不但能够衬托出演讲者的精神面貌,产生吸引人的力量,叫人看了顺眼,即自然合适,可以信任,就连他自己也会感到满意,觉得有一种自信力,甚至还能预感到演讲的成功。
态势运用的原则 演讲中运用态势有以下四条原则:①要有目的性。下意识的态势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比如,有时一种手势、动作的产生,出自下意识,纯粹只是生理上的要求,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过这种手势、动作还是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演讲者把声音有力、有情、生动地送出去。假如我们把这种态势由不自觉变为自觉,由不够准确、优美变为准确、优美,以加强号召力和鼓动力,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具有目的性的态势。而有意识的态势则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有意识,就是要使一挥手,一摆头,身子或向前倾,或往后仰,都有内在的根据,清楚的用意。②要确要精炼。所谓确要,就是准确、优美,要由演讲者内在的思想意图决定,要能恰当地传情达意,具有补充或加强话语,帮助听众理解,促使听众接受的作用。所谓精炼,就是要以少胜多。手势动作对于每个人来说,一来库存就不多,变来变去也不会出现什么新花样,要是不间断地、随便的使用,或者多次重复一种手势动作,就可能丧失它的功效。③要自然活活泼。要求自然,就是反对造作,强调活泼,就不要单调呆板。没有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缺乏内在的根据,哪怕有意识去做一种手势,一个动作,目击者也可能认为你节外生枝,造作正如着意表演一样是有害的,而单调、呆板也同机械重复一样,会使人失去兴趣。④要坚持自己的个性。态势的表现同演讲者的性格气质紧密相连,而且个人的性格气质往往“规定”了他的态势特点。一个开朗、爽直、麻利、说话、办事都十分快速的人,他的表情动作,尤其是手势动作,一般表现为急速、频繁、果断、有力;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他的态势表情往往又表现为动作缓慢,手的活动范围较小,而且变化不多。因此。我们在运用态势进行表达、交流的时候,必须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显示自己的风格,切勿一味模仿别的什么大演讲家。
态势运作四忌 一忌指指划划,即不要使用随意的没有逻辑基础的手势动作。表现为一句话一个动作,摆弄个不停,甚至还十分夸张。演讲者以为指指点点比比划划忙个不停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加强话语的说服力,殊不知恰恰相反,只能在听众面前暴露他的不良习惯,弄得听众眼花缭乱,并且产生一种腻烦的情绪。比如,有的教师讲课时手舞足蹈,动作滑稽可笑,初时逗得满堂哄笑,气氛似乎十分活跃,可是过不了多久便不灵了,学生不但没有再笑,反而显露出一种冷淡的不屑一顾的神情。甚至有个别调皮学生,竟公然在课堂上模仿起来,搞得课堂上乱哄哄的。二忌机械重复,机械重复是演讲中更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它单调、呆板,最不费脑筋,最讨嫌,也最容易引起听众的误会。例如,有人从演讲一开始,就一只手直搓着脸不放,以致使听众误以为他是牙疼呢,其实这是无意识的习惯性动作。有人一上台,便左走三步,停;右走三步,回复原位,如此无数次反复,直至演讲结束。听众看在眼里,总觉得他过分造作,于是想起他的话可能也过如此,便无心听讲了。还有的人总是伸长脖子,歪着脑袋讲话,样子显得很吃力,听众看着、听着几乎都在为他使劲,直觉得心里堵得慌,怪不舒服。三忌着意表演。着意表演,即专心着意地运用姿态手势动作去“表演”自己话语的内涵。演讲者的本意虽然是希望通过种种表演,以达到说得通俗形象和活跃会场气氛的目的,可
但有些习惯手势语有时却又独具魅力。如斯大林演讲时习惯手拿烟斗,边讲边是态势语言的一种,它分为服饰和仪表、站位和站姿、移动三个方面。 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