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同学把高考诗歌鉴赏看作难以逾越的高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抓住“意象解题”的技巧。意象分为3个方面: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中的物象。
一、人物形象鉴赏
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基本特征有哪些,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常见诗歌人物形象有: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杜甫。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王维。4.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韦应物。6.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高适,王昌龄。
二、写景诗歌鉴赏
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注意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具体,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三.咏物诗鉴赏
这类诗需注意两个方面: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和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思乡;斜阳表示日暮,含有凄惨之感;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梅花表示凌雪傲霜,坚强之意;牡丹表示富贵、大方;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兰草表示高洁、友谊;芳草喻离恨;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是一种凄苦之音;梅花是高洁人格的象征;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杨花有飘零之意;秋风表示萧条、冷落;杜鹃表示悲苦凄凉;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大雁、青鸟是对行人思念;羌笛有凄切之音;白云、明月表示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水是绵绵不断的愁思。
(二)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如2005年高考四川卷考查了周密的《夜归》: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鉴赏时,可抓住题目展开丰富联想。在这里“夜”指夜里,“归”就是回家。联系起来就可知道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的是主人公深夜归家的情景。从题目可引发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为什么会在深夜里回家,它从哪儿来,有同伴吗,他害怕吗,想了些什么等等。也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在一个凄凉漆黑的夜晚,旅途一定会很艰难,很疲惫,他一定会十分思念家人,如妻儿老小,所以一定会归心似箭。这样一联想,就可使题目具体化,即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情下来思考。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些具体化的问题,稍加思考,我们便能更好地、更快地走进作者的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
所以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品思路。
二、了解作者,挖掘内涵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列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如2006年高考北京卷考查了陶渊明《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陶渊明,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作家。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中学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诗作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辞官归田后,他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诗的语言纯朴自然,意境高远拔俗,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了解作者的这些情况,再细读本诗,就不难解答试题了。答案如下: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 “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梅”“菊”等。
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水”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它的含义比较广泛,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比喻广阔、绵长、深重的愁绪;毛泽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中的水则是时光易逝的象征等等,这些意象广大中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这里要考生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抓住诗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上一首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这与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下一首借流尽年光的“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四、善抓诗眼,把握情感
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妙的字或精彩句,而这一字句往往就是全诗的传神之笔,所以命题者钟爱有加,由此切入设题,可检测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等,可谓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第二题考查了苏轼的《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鉴赏此诗,首先要注意注解,从中可知这首诗是作者贬官时写的,心情是压抑苦闷的。然后可以疏通文意: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雨后月光皎洁,一派澄明的境界。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种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通过对比都在“铿然”一词中表现了出来。因为“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五、分清题材,区别风格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从诗歌题材看,有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怀古诗、羁旅怀乡诗、山水田园诗、即景叙事诗等。
山水田园诗主要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如2006年全国卷考查了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如能弄清诗歌题材,鉴赏便轻而易举。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前四句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田园生活的画面。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它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如2007天津卷考到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边塞诗往往要写到边塞风光,诗一开始就写边塞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写河边芦笋蓬勃生长;“无数铃声遥过碛”,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写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究竟通向哪里去呢?本应是运载到安西。言外之意是,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这首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画面上的空间辽阔,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时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
六、了解形式,赏析手法
诗歌往往是借助某些表达手段来表现的,我们就要去分析它们的特点,看它们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入手。
分析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表现手法在诗中的妙用。
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互文、反复、双关、借代等。表现手法有比兴、烘托、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鉴赏时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理解并领会诗歌。
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考查了杨万里的《三江小渡》,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综观全诗,诗歌围绕着“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②准确判断诗歌的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等。
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二题考查了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结合诗歌可知,韩琮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这不是直接抒情,而属于间接抒情。
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有一些别的方法。例如,借助注释的说明,借助语言特色或艺术风格的分析等等。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对诗歌饶有兴趣,又了解一定的命题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你将会事半功倍,你将会拥有制胜的利器。
诗歌鉴赏在高考作答中,有一定的模式,即文本的意思,抓住关键的词进行赏析,然后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赏析,但要做到有自己的见解就更好。名家名篇应该不会考,一般会考一些名不经转的诗人的作品,但一般回答的套路是差不多的,找出自己之前做过的习题,大概归几个类就差不多了,呵呵
首先是读懂诗歌的问题。努力读一百首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诗歌,力争读懂意向、作者的感情。然后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和它们的表达作用。再次是掌握一些大体的答题套路。说起来简单,操作过程很复杂,也很艰巨。
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展现画面,然后六抓,抓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手法,结合不同的模式规范答题,另外多做题,多揣摩答案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