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落后的边军火器
在明朝末年的辽东战争中,明朝官兵在对抗建奴的大战中火器使用率着实不低,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辽东明军虽普遍装备火器,尤其是后世熟知的佛郎机铳、鸟铳和三眼铳,但是实际作战效果确实很感人。当时的火器射程、射速和火力密度都相对弱小,一分钟内基本上只能完成1-2次而作为对手的满洲弓箭手却可以射出5-6箭,精度与杀伤力都远远胜过明军火器。而一旦面临特殊情况(如寒冷潮湿天气),火器更是无法使用。
在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火铳因为在夜间设计甚至成为了八旗军队的活靶子。更为可怕的是,后金军队常以楯车掩护重甲步兵突击,铳炮手基本上还没来得及发现敌军,就被敌人射死。所以从明军的基本火器来看,明朝基本上也没有自主研发强大火器的可能。
02 外来的火器
既然自己家的火器不行,那么作为当时高科技人士的徐光启,则“简单粗暴”的选择引进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红夷大炮。公元1622年,在多方运作之下,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抽调了军官、炮师以及随从共24人携带26门大炮从南海之巅一路北上,直达京师。
在葡萄牙人的调教下,明朝的京营士兵初步掌握了部分操作大炮的技术,并在后来的宁远之战中大放异彩。袁崇焕手下的11门红衣大炮对努尔哈赤的后金骑兵进行了无情杀戮,最终保住了当时的辽西走廊安全。
崇祯年间,明政府又征召当时的葡萄牙澳门军官公沙·西劳率领三十余人的火炮部队前来效命。这支教练部队先是在涿州震惊建奴,后来又在皮岛海战中大放异彩,在明朝山东沿海一带训练处了一批战力强劲的明朝火器部队。如此来看,假以时日培养出收复领土的部队也不是不可能。
03 悲催的结局
不过,最美好的梦想往往是在最不经意间破灭。
崇祯四年(1631),辽人将领发动吴桥兵变,这支由山东巡抚孙元化一手栽培出来的精锐之师瞬间反噬,一路横扫山东进攻登州。本来就受到歧视的辽兵纷纷反水,势单力微的葡萄牙人公沙却在这时体现出了远远超越明朝士兵的忠义,他所率领的军队死战不退,战死12人,重伤15人,险些全员壮烈殉国,如此气概让当时的明朝军队汗颜。
叛徒孔有德在带走二十多门红夷大炮和一队炮兵后,大摇大摆的渡过大海来到辽东,受到了皇太极的亲切接见。于是,明朝努力了十几年的对外技术引进全为他人做了嫁衣。
由此可见,无论是本土研发还是外来引进,明朝并不是火器繁衍的土壤,腐烂到骨髓的制度风气必然无法诞生出近代军事的花朵。
因为当时的时代虽然经常使用火器部队,但是效果不佳,而且看完人家的火器,部队想要引进别人的技术。
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不重视火器的使用,所以后来火器部队迅速覆灭了。
因为朝廷的不重视。朝廷自大的任务冷兵器更加强大,再加上当时火器还有许多问题并不完美,诸多原因导致他们走向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