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古称新安、歙州、徽州。位于安徽省最南端,西南与江西省交界,东南与浙江省为邻,1987年废除徽州建制,以境内山岳“黄山”之名设立地级市,下辖三区四县,分别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
歙(Shè)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面积2122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人口49万。徽州六县之一, 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为歙县,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徽班)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荣誉称号。歙县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东南邹鲁“、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礼仪之邦“等美称。2014年歙县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歙县自秦建制以来,历为郡、州、路、府所在地 ,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
卖花渔村本名洪岭村。位于歙县城东南7公里,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唐未洪氏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村形如鱼,村头尖尖状如鱼嘴;村腰渐宽如鱼肚;村脚房屋向两翼展开,如鱼的剪刀尾。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为盆景 植物的生长及树桩的培育,提供了优越场所。是徽派盆景的主要产地。卖花渔村歙县第一村, 本名洪岭村。位于歙县城东南7公里,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唐末洪氏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村形如鱼,村头尖尖状如鱼嘴;村腰渐宽如鱼肚;村脚房屋向两翼展开,如鱼的剪刀尾。村人姓洪,喻水汹涌,鱼得水则生机盎然,故在鱼字边加三点水,称渔村。
歙县高速口下,经南源口大桥至卖花渔村,进村有四公里左右盘山公路,弯多路窄,需小心驾驶。
往年花期在2月15号到28号之间,今年暖东,可能提前十来天。
歙县上丰花果山村落生态旅游区,森区域面积10平黄山歙县上丰黄山歙县上丰方公里林覆盖率达80%以上,处于风光秀丽的山谷内。自然生态良好,山清水秀,一条长达2公里且有10座造型各异的古桥亭的山溪穿村过户,流入新安
江支流的丰源河,涓涓流水,清澈见底两岸山峦叠嶂,峰回路转,山上山下的徽派民居层出不穷,错落有致,漫山遍野花果木成林,仅300岁以上的古梅群就有500余株,粗壮结实,充满生机,千姿百态,姿弱飞舞,引人入胜,实属罕见,还有桔、李、桃、梨和灯笼柿等果园1800多亩,果香四季,无穷无尽的茶园和竹林郁郁葱葱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是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世外桃源”。
花果山山上有几万珠绿梅,往年花期在2月10号至20号之间,今年花钱可能提前十天左右。
离歙县县城大概25公里,距离许村十公里左右。
进山同样是弯多路窄,小心慢行。
歙县。线路一:上午阳产土楼村,下午新安江山水画廊,傍晚到达石潭村或坡山村。住石潭或坡山。吃住人均120一天。阳产土楼,距黄山市区70公里,早上出发前往歙县深渡镇阳产土楼村参观,中午可在土楼村内吃农家饭菜。午餐后可前往8公里外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人多可包当地的渔村,乘船欣赏新安江美景。不喜做船的,阳产出来后可顺路去附近的昌西古镇游玩。阳产土楼,坡山,石潭,免门票山水画廊门票加游船80一人。
每年九月下旬开始,村民将收获的玉米,辣椒,黄豆,芝麻,南瓜等农作物放置阳台上晾晒,称为晒秋。
至村子有四公里狭窄山路,会车比较麻烦,选择自驾上去的朋友一定要小心慢行,对自己驾驶技术不是很自信的,建议把车停在底下停车场,而后乘坐当地的小面包上去,单趟10元一人。
下午三四点左右,前往歙县坡山或石潭村,看日落并入住当地农家旅馆。坡山村。
坡山最佳游玩理季节分别是春天的三四月份,看油菜花,杜鹃花。然后是十一月份,看菊花赏秋色。
歙县石潭村
阳产进去还有一个很美的地方,名为大洲源,属于摄影人的圣地,喜欢摄影的朋友一定不容错过。大洲源四季皆宜,尤以三四月份最佳。
线路二:上午牌坊群,鲍家花园,下午徽州古城,渔梁坝。午餐推荐县城渔人码头饭店,他家的饭菜既清爽又入味,价格还很实惠,招牌菜是跳水鱼,三鲜锅。晚上可住渔梁坝码头边上的码头人家,民宿,标间120左右,可以在渔梁坝看看日落日出。牌坊群鲍家花园门票100。渔梁坝徽州古城门票100。
渔梁坝
鲍家花园
牌坊群
歙县还有一个冷门景点,名为蜈蚣岭,那里有皖南最大最美的梯田,还有原生态的高山古村落。离市区六十公里。
高峰屈曲,清泉环绕,四山拱翠,这就是蜈蚣岭村,一千多年前,蜈蚣岭村祖辈就择居与此,随着子孙繁衍生息,到1968年,农户达470余户,人口达1870多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全村仅有1100多亩陡坡山地,且地不成片,茶不成园,“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松脂点灯,辣椒当盐”是当时蜈蚣岭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1964年,党中央发出了“向大寨学习”的号召,穷则思变,勤劳勇敢的蜈蚣岭人民在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方佛仙的带领下,以大寨人为榜样,制定五年、七年的发展规划,成立二、三百人的砌磅、筑墙、木匠等专业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凭着一副铁肩膀,一双铁手掌,挖山不止,凿石不停,克服了重重困难,前后经历10年,修建梯地茶园近千亩。梯地工程总量达到土石方17万方,土方10万方,投工34.7万个,砌石磅120多条,其中最高达7.7米,最长达976米,治山治水41.3万工,其中妇女投工21.3万工。1974年元月,被授予“安徽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时任人民日报记者编辑的傅作义之女傅传芳到村采访体验一周,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愚公岭上大寨花”。三十多年来,经过勤劳的蜈蚣岭人民不断的整砌和修缮,目前,全村800余亩梯地都发展成集中连片的茶园,浑然一体,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山石砌梯形茶园,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