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学院尝试研究反坦克导弹有那些收获?

2025-02-03 04:08: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958年7月,以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为主开始265-I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这是一种以法国的SS-10反坦克导弹为参照物,并借鉴了苏联的AT-1“甲鱼”反坦克导弹的设计经验,由我国武器技术人员自主开发的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这种武器的原理样机在进行了2次飞行试验后,有关人员掌握了初步的反坦克导弹工作原理,随后国家有关部门正式组成了以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为主,联合北京工业学院和724厂组成了新型反坦克导弹研制机构。1962年开始新的研制工作,期间攻克了手动操控原理、火药装药、制导导线的放线和不断线等难题,1969年完成设计和试制,1973年完成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这型导弹被正式定名为J-201型反坦克导弹。这种反坦克导弹采用目视跟踪,手动操纵,有线制导,导弹射程400-2000米,破甲厚度在65度角时可达120毫米,飞行速度85米/秒,性能落后于同时期世界上主要的反坦克导弹。特别是该型导弹存在射程近、破甲厚度小、飞行速度慢、操作人员暴露时间长、操控难等缺点,军队有关部门进行打靶试验后对该型导弹不甚满意。在下发部队试用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又发展出称为J-202的改良型。由于该型反坦克导弹缺点较多,在红箭-73研制成功后就停产了。但J-201/202型反坦克导弹作为我国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虽说没有投入大批量生产,但正是通过这型导弹的全面研制工作,为我国兵器科研人员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为随后的“红箭-73”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当时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我们的军工科研人员能够凭借自己的科研力量,完成J-201/202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科学技术成就。该型反坦克导弹在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研制人员获得国家的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