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辣椒菌核病?

2025-02-01 09:11:1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
(2)及时深翻,覆盖地膜,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对已出土的子囊盘要及时铲除,严防蔓延。(3)进行土壤消毒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五氯硝基苯,每平方米10克,拌细干土1千克,撒在土表,或耙入土中,然后播种。(4)药剂拌种或温汤浸种将种子装入干净的酒瓶,再按种子重量0.4%~0.5%的量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60%防霉宝超微粉后,塞好瓶口,平放于地面用脚来回滚动100~150次,使药粉均匀黏附在种子表面后播种。此外对带菌种子也可用55~60℃温水浸种15分钟,把菌核烫死,后移入冷水中冷却。(5)生态防治控制塑料大棚温湿度,及时放风排湿,尤其要防止夜间棚内湿度迅速升高,或结露时间增长,这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注意控制浇水量,浇水时间改在上午,以降低棚内湿度;尤其是在气温较低时,特别春季寒流侵袭前,要及时覆膜或在棚室四周盖草帘,防止植株受冻。
(6)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带到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7)药物防治发病初期交替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乙·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5~7天一次,连喷3~4次。
棚室内也可选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00克熏治,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回答2: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的链球菌引起的不同症状的总称,主要由猪2型链球菌引起,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7~10月份易大面积发生。多发生在哺乳仔猪和育成猪,体温升至41~43℃,食欲减少至废绝,便秘,有的后期拉稀,咳嗽,呼吸困难。有的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大。有的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兴奋、转圈。有的倒地侧卧,四肢划动,叫声嘶哑,最后因衰竭死亡。

预防可接种链球菌灭活菌苗或弱毒菌苗。治疗时可肌肉注射青霉素类抗生素,对体温升高者,可注射安乃近注射液或安痛定注射液,每日2次,至体温正常,或采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复方磺胺-5-甲氧嘧啶治疗。可选用当地流行的血清型菌株作为制苗菌株制备疫苗,在仔猪出生42小时后注射。

回答3:

防治方法:①采收完毕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随后进行20~30厘米深度的深翻,把遗漏在地表的菌核翻到土壤深层。②提倡高垄地膜栽培,但注意定植时把植株周围弄破的地膜及时用土盖严。③生态防治。上午闭棚提温,下午放风排湿,创造不利于病菌萌发、侵染的温、湿度条件。④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烧毁,减少棚室内的菌源。⑤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600倍液喷雾。如棚室内发病株数较少,也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抹病部,可起到治疗病株和控制病害蔓延的双重作用。

回答4:

防治辣椒菌核病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农业措施。清除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防止把菌核播入苗床。深翻土地,覆盖地膜,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对已出土的子囊盘要及时铲除,严防蔓延。控制塑料大棚温、湿度,及时放风排湿,是尤其关键的措施。采用滴灌或暗灌的形式浇水,以降低棚内湿度。在气温较低时,特别是春季寒流侵袭前,要及时覆膜,或在棚室四周盖草帘,防止植株受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带到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②土壤消毒。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五氯硝基苯,每平方米10克,拌细干土1千克,撒在土表,或耙入土中,然后播种。③药剂防治。发病后喷洒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乙·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喷药时结合清除病残体效果更佳。

回答5:

专家解答

菌核病为甜瓜的普通病害,主要在设施内发生。一般零星发病,对甜瓜生产无明显影响,个别棚室发病较重,造成死秧和烂瓜,影响产量。

(1)症状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幼瓜、凋萎花蒂、叶腋处较易发病,病害开始在下部老叶、落花上发生,并经过叶柄向茎部蔓延。起初发病部位出现白色棉絮状物,髓部破裂,剩下丝状的维管束,病株变黄死亡。当切开感染的病茎时,髓部具有白色的霉状物,并带有鼠粪状的黑色菌核。受害的果实长满白色棉絮状物,并很快变软腐烂。幼苗发病,在近地面幼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很快绕茎一周,造成环腐,幼苗猝倒。(2)发生特点菌核病是一种寄主范围很广的低温病害,以冬春保护地甜瓜受害为主。有时和蔓枯病混合发生造成严重的损失。病菌的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在湿度高、凉爽或适中的温度下都能生长,越冬后来年萌发率在90%以上。长时间的高湿、降雨、灌溉、结露或大雾,都适合该病的发展。(3)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未发病的温室大棚忌用病区培育的幼苗,防止菌核随育苗土传播。

②播前深翻土地,将菌核翻入土层深处,使之不能萌发。

③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采取高畦地膜覆盖栽培,抑制菌核萌发及子囊盘出土。发现子囊盘出土,立即铲除,集中销毁。

④加强管理,注意通风排湿,减少传播蔓延。

⑤发病初期可用10%速克灵烟剂熏烟防治,每667米2用药250克;也可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米2用量1千克,隔7~10天1次。也可于发病初期喷洒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1200倍液,或50%腐霉利1000~12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10天喷1次。有条件的选用上述药剂的粉尘剂喷粉或采用常规烟雾施药,防治效果更理想。

提示板

由于菌核可以随种子调运作远距离传播。因此,留种要注意清选种子,以剔除种子中夹杂的菌核。在播前还可用10%~15%的盐水或硫酸铵水漂洗2~3次,能汰除绝大部分的菌核,选种后需立即用清水冲洗,以免影响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