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通讯录信息泄露,可以选着报警。个人通讯信息属于个人社会关系信息与账户信息,一旦泄露危害巨大。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1、垃圾短信源源不断:央视曾连续两个在3.15晚会上将垃圾短信进行曝光。利用小区短信,可以基站作为发送中心,向基站覆盖区域内的移动用户发送短信,这一发短信系统每十分钟可以发送1.5万条。
2、骚扰电话接二连三:通讯录信息有朋友、同学或亲戚知道的电话,泄露会经常被陌生人打过来,有推销保险的,有推销装修的,有推销婴儿用品的。他们就自动找上门。此时个人信息可能被卖过很多回了。
3、冒名办卡透支欠款:诈骗人通过买来你的个人信息,办个泄露者的身份证,在网上骗取银行的信用,从银行办理出各种各样的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然后银行可能直接将欠费的催款单寄给了身份证的主人。
4、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泄露者个人信息办个身份,干些坏事,如果犯了什么案或发生什么事故,公安机关或交通管理部门可能会依据身份信息找到你的头上。
5、帐户钱款不翼而飞:有些人不敢在网上消费的最大障碍就是怕信息被泄露;还有些不法分子办一张的泄露者的身份证,然后泄露者的银行帐户或信用卡帐户,然后重新补办泄露者的卡,再设置个密码,如果泄露者长时间不用卡,里面的钱款说不定已经不翼而飞了。
扩展资料: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规范
1、公安部表示,我国建立了对信息和信息载体按照重要登记分级保护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但因为缺少法律依据,这个机制并未及时启动并发挥作用。而关于追责措施,有关规定也有,但是并没有量化,存在管理的灰色地带,因此需要加快信息安全立法。
2、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张德江谈及2015年工作部署时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将制定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网络安全法等。
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网络信息安全”也成为代表们热议的关键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钟天华提交了《关于加快制定的议案》,呼吁国家加快立法,保护网络信息安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通讯录信息泄露不可以报警。
报警的条件如下:
1、正在发生的的各类刑事案件。如:杀人、抢劫、绑架、强奸、盗窃、贩毒、偷窃等。
2、正在发生的各类安全案件或紧急治安事件。如:扰乱商场、车站、体育文化娱乐场所公共秩序、赌博、卖淫嫖娼、吸毒、结伙斗殴等。
3、火灾以及各类交通事故。
4、自然灾害和各种意外事故。
5、举报各种正在进行或已经发生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
6、人民群众的求助。
7、发生微小责任事故时。
8、突遇困难无法解决。
9、举报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线索时。
扩展资料:
110接处警工作规则: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为预防和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人员、车辆的通行或者停留,必要时可以实行交通管制。
第十六条 :对接报的符合本规则第十四条规定范围中的重大案(事)件,应当根据警情的性质、事态规模、紧急程度,及时报告分管负责人,并按照工作预案和分管负责人的指示,迅速派警处置。
第十八条: 对接报的规模较大、行为方式激烈的群体性事件,应当立即报告分管负责人,并按照工作预案和分管负责人的指示,派警赶赴现场,控制事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缓解、化解矛盾的工作,尽快平息事态。
第二十一条 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你好
二、个人信息泄露的解决办法?
(一)更换账号。
个人信息泄漏后,要第一时间换账号。由于现在网络十分发达,信息泄露之后如果不换账号,那么在这个账号下登陆的各种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因此,一旦发现了泄露的源头,就要立刻终止使用这个账号,从源头切断泄漏源。
(二)更改重要的密码。
现在的人离不开网络,一旦个人信息泄露,涉及面非常广。尤其对于喜欢网购的人来说,个人信息往往和银行账号、密码等重要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因此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应该马上更改重要的密码,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三)报案。
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应该报警。报案的目的一来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来也是可以备案。一旦有更多的人遇到和你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一起处理。这样不仅可以维护自己的隐私权,还可以避免更多的经济损失。
(四)律师起诉。
如果个人重要的信息丢失,而且知道怎么丢失的或者是有很多线索,那么就可以向专业的律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律师给予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收集证据。
在信息泄露之后,很容易收到各种各种的邮件,接到天南海北的电话。这时候要留心,记下对方的电话或者是邮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可能这些信息很琐碎,但是一旦收集好这些信息不仅能帮助自己维权,而且还可能帮助更多的人。
(六)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防止被骗。
个人信息泄漏后,不仅可以用这些信息盗用你的账号,甚至还可能骗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一旦你的信息泄露,或者联系工具账号丢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你的亲朋好友,要他们倍加防范,以免上当受骗。
(七)无关重要的信息可以不予理睬。
现在信息泄露十分严重,防不胜防,如果事事都要追究,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对于无关紧要的、不涉及自身利益的信息,可以选择不予理睬。
安全现状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恶意程序、各类钓鱼和欺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黑客攻击和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与各种网络攻击大幅增长相伴的,是大量网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与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加。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获悉,目前信息安全“黑洞门"已经到触目惊心的地步,网站攻击与漏洞利用正在向批量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用户隐私和权益遭到侵害,特别是一些重要数据甚至流向他国,不仅是个人和企业,信息安全威胁已经上升至国家安全层面。[1]
从某漏洞响应平台上收录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平台已知漏洞就可导致23.6亿条隐私信息泄露,包括个人隐私信息、账号密码、银行卡信息、商业机密信息等。导致大量数据泄露的最主要来源是:互联网网站、游戏以及录入了大量身份信息的政府系统。根据公开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
“这个数据意味着,我们几乎每一个上网的人,自己的信息都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窃取甚至利用。”
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以下类别:
1. 基本信息。为了完成大部分网络行为,消费者会根据服务商要求提交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email地址及家庭住址等在内的个人基本信息,有时甚至会包括婚姻、信仰、职业、工作单位、收入、病历、生育等相对隐私的个人基本信息。
2. 设备信息。主要是指消费者所使用的各种计算机终端设备(包括移动
满意请采纳
可以报警,但是没啥实际用途,而且浪费你的时间。
第一时间通知你通信录上的所有人,信息泄漏,如果接到陌生人电话需要注意上当受骗。
然后换号,或者手机设置为不接任何你的通讯录不存在的电话,或者陌生号都设置为黑名单。
可以报警,到当地分局或派出所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