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现代“微服私访”常态化机制

2025-01-26 01:55:1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以往我们看到一些官员通过‘微服私访’,下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也有官员自曝自己多次扮成出租车司机,开着正规牌照的出租车出去察看,这样更便于“了解真实情况”。俗话说,“政问于野,计问于民”。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了解民意的好办法。但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微服私访搜集到的意见,是否全都是高质量的,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民情民意?与此相关,我们了解民情的渠道是否畅通有效?这些答案都是未知的。
我们经常说“深入调研”,要调查,就要深入,否则,轻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重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会如上文所说,被假象蒙蔽!前呼后拥,回避肃静,能有真话出来?因此,才会有温总理三番两次不按“既定路线”考察的动人故事。我们的各级官员,各级调研人员、决策人员,这个道理肯定一清二楚,现在要做的,就是赶紧身体力行,真正“深入”下去,来一个彻底的微服私访,再看看效果如何。
所以,现代官员“微服私访”,肯定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起码他们能够看到一些真实客观,没有经过遮掩的问题;能够避免有些下级官员欺上瞒下,粉饰太平;能够了解民情、掌握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从而拉近党群、干群关系。俗话说,“为官一方,造福一隅”。做官不易,做个好官更难。笔者认为,《康熙微服私访记》是官员们的学习课本,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当一些官员出门被公车包办、生活被秘书包办、信息被下属包办的时候,官员不仅需要“微服私访”还要多出续集,将“微服私访”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回答2:

以往我们看到一些官员通过‘微服私访’,下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也有官员自曝自己多次扮成出租车司机,开着正规牌照的出租车出去察看,这样更便于“了解真实情况”。俗话说,“政问于野,计问于民”。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了解民意的好办法。但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微服私访搜集到的意见,是否全都是高质量的,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民情民意?与此相关,我们了解民情的渠道是否畅通有效?这些答案都是未知的。

提到“微服私访”,我们不禁想起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该剧以康熙微服私访为线索,讲述的是康熙皇帝脱下龙袍“混入”民间体察民情的故事,剧中既有康熙在平民社会的生活写照,也有其惩治贪官威武的一面。被百姓津津乐道。然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在现代政治制度下,一些人认为互联网、电视、报纸等足以让所有的信息都大白于天下,就不再需要官员“微服私访”,对此笔者认为,现代官员亦须“微服私访”。

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关于“就改进党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也提到了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要改进警卫工作,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这些观点与“微服私访”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我们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仍有这种现象:领导一有来检查的欲望。下级部门就提前接到通知,提前做好相关布置,讲稿和汇报文书由上级提前提供,“群众”提前由居委会落实,“意见群众”提前有人准备;主官来了,浩浩荡荡几十个人,一队车,跟从的都是各级各部门官员和各路记者,停留十几分钟,对下级领导发表一段演讲后走了。试问这样的视察能听到真话、查到民意吗?能真正了解民生疾苦吗?能知晓社会的真实情况吗?

我们经常说“深入调研”,要调查,就要深入,否则,轻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重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会如上文所说,被假象蒙蔽!前呼后拥,回避肃静,能有真话出来?因此,才会有温总理三番两次不按“既定路线”考察的动人故事。我们的各级官员,各级调研人员、决策人员,这个道理肯定一清二楚,现在要做的,就是赶紧身体力行,真正“深入”下去,来一个彻底的微服私访,再看看效果如何。

所以,现代官员“微服私访”,肯定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起码他们能够看到一些真实客观,没有经过遮掩的问题;能够避免有些下级官员欺上瞒下,粉饰太平;能够了解民情、掌握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从而拉近党群、干群关系。

俗话说,“为官一方,造福一隅”。做官不易,做个好官更难。笔者认为,《康熙微服私访记》是官员们的学习课本,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当一些官员出门被公车包办、生活被秘书包办、信息被下属包办的时候,官员不仅需要“微服私访”还要多出续集,将“微服私访”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