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
2、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
3、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4、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
土壤容量是指在作物不致受害或过量积累污染物的前提下,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土壤环境容量主要应用于土壤环境质量控制,并作为工农业规划的依据。污染物的排放必须与土壤环境容量相适应。非积累性污染物在土壤中停留时间很短,可以依据绝对容量参数控制。积累性污染物在土壤中产生长期毒性效应,可根据年容量控制,使污染物的排放与土壤净化率保持平衡。总之,污染物排放必须控制在土壤绝对容量或年容量之内,才能有效减少污染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