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应按照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一、适应。
(1)感觉是分析仪工作所产生的灵敏度,可因刺激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设施和系统,以保证新鲜空气。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仪的感觉可以通过相互作用而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感觉的对比。感觉对分数比较先后而同时比较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视觉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知也会因为交互而发生变化,这在视觉感知方面更为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宜大声喧哗,老师的声音不宜过大。
(3)感知中物体与背景的关系:
三、感知物体与背景的分离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差异,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的差异。差异越大,物体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教师应运用背景与对象的关系规律,通过黑板书写、挂图、实验等方式进行展示。
教学要突出重点,加强教学对象与教学背景的区别;强调线条、粗体或彩色笔,使其突出;教棒与教具的颜色不能太接近;注意对象的活动。
扩展资料:
要使直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遵循感性规律。
1、应用感知强度定律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必须足够强烈才能被清晰地感知。因此,老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明白,看得见。在制作和使用视觉教具时,教师还应考虑到视觉教具的大小、颜色和声音是否能被全班同学清晰地感知。
2、运用对物体与背景差异的感知规律
当感知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时,感知对象就容易被感知。例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重复几次,可以增加音量;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重要的部分可以用一些大的单词,你可以在这些单词下面加点和画线,你可以用彩色粉笔;请勿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物质;当使用挂图时,你可以覆盖学生不需要看到的部分。在制作教具时,突出背景中的感知对象等很重要。
3、在静态背景下应用活动物体易感知的规律
我们知道,在静态背景下,移动的物体很容易被感知和吸引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积极的教学辅助手段,如演示实验、幻灯片、教学电影或视频等,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感知的组合法则。
幼儿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因此,将对时间的知觉,具体细化到一日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幼儿的时间知觉发展。
首先我们要教会幼儿时间的概念,告诉他一段时间的时长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我们严格要求幼儿在具体的时间段完成的任务量,以此来发展幼儿的时间知觉和时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