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这一范畴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与“信”合起来作为一个科学的道德范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现代化,无不凸显着诚信的价值并要求践行诚信。我们可以把诚信定义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现代经济契约关系和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并继承了传统诚信美德的真诚无欺、信守然诺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诚信的本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诚信是一种人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必须而且应当具有的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信守然诺的行为品质。
其基本要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之诚是诚心诚意,忠诚不二;诚信之信是说话算数和信守然诺,它们都是现代人必须而且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只有树立起真诚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诚信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
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指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商业诚信,而且也包括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社会公共诚信,如制度诚信、国家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组织诚信等。这就是说,任何政府和制度都要按照诚信的原则来组织和建构,亦需按照诚信的原则行使其职权。一旦背离了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制度就会成为不合理的包袱。
3、诚信是个人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辩证统一。诚信本质上是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或者说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合一,是道义论与功利论、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合一。
如果说“诚”强调的是个人内心信念的真诚,是一种品行和美德,那么“信”则是诚这种内在品德的外在化显现,是一种责任和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诚于中而信于外”的说法。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目的,是人们应当具有的一种信念,而且也是一种道德手段,是人们应当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谋取利益实现利益的方式。诚信,既可以是价值论和功利论的,又可以是道义论和义务论的。价值论和功利论的诚信观把诚信作为一种价值和实现目的的手段,认为人们如果不讲诚信就无法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也很难取得长久而真正的利益。道义论和义务论的诚信观则把诚信视为一种应尽的义务和内在的要求,认为人们讲求诚信是提升自身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讲求诚信哪怕不能带来物质上的利益,仍然是弥足珍贵的。我们主张在诚信问题上把道义论和功利论结合起来,既把诚信的讲求视为一种谋利和促进发展的手段,又把诚信的讲求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和内在的义务,使诚信的讲求既崇高又实用,既伟大又平凡,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价值特质。
总之,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诚信是道义的化身,同时也是功利的保证或源泉。
首先,诚信为社会和谐奠基。和谐社会,对人与人之间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相处、 友爱互助、 共生共荣。而这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在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 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有助于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进而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如果说社会是一个组织严密、 功能齐全的系统,那么诚信就是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件之间的纽带或润滑剂。因此,全社会每个成员的诚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其次,诚信为经济运行护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道德规范已成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不可少的道德基石。市场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不仅要靠法律来规范,还要靠信用来维持,只有重承诺,守信用,才能形成公平竞争的秩序,市场活动才得以正常运。因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需要诚信为之保驾护航。
最后,诚信为文化交往架桥。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实践地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文化交往就是这种智慧的交换或互换。文化交往的类型主要有个人之间、 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文化交往过程中既有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又有多元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转型,又有现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而这些文化交往必须要以诚信作为他们赖以维系的重要准则和重要前提,人与人之间、 民族与民族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只有以诚相待,彼此信任,才能相互理解、 接纳、 融合与创新,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交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