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最早出现在《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
这个故事说的是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是列子用以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因为这是当时的人根本不能解决的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是14960万公里。早上与中午,日地之间的距离虽有差别,但相对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这种差别是微乎其微的,不致于产生我们感觉到太阳的大小或冷热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而中午的太阳看上去要小得多呢?
原来,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看太阳也是这样。因为早晨,太阳初升,人们以地物为参照物,因此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又大又圆。傍晚的太阳显得大些也是这个道理,但傍晚的太阳显得扁些,这是由光的折射所致。而中午太阳悬天高照,以天空为背景,没有另外的参照物,因而看起来显得小些。
另外,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至于冷热的变化,也不是远近造成的。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和傍晚时都热。当然,到中午时太阳晒了很长时间,地面吸收了很多太阳辐射热,这也是使气温升高的原因。而早上,太阳刚升起,自然不会太热。
太阳看起来早上大,中午小,实际是一种视觉错误。因为,太阳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参照、对比,衬托它的背景物体小,所以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高悬在空旷辽阔的天空,没有地面物体作参照、对比,衬托它的背景物体大,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
我们看太阳感觉的大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物理上称作“光渗作用”的原理:我们看白色的图形,总是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一些。 太阳初升时,太阳很红,四周较暗,对比度大,就显得大一些,而时至正午,太阳很亮,而陪衬太阳的天空一样很亮,对比度小,就显得小一些。
早晨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比中午走的路要长的多,而且所经过的大气密度变化不均匀,有很强的折射现象,使我们看上去感觉太阳比较大。实际上是没有变化的。
太阳早晨和傍睌大中午小,用眼睛看区别显而易见,并不是单纯的错角,这个问题其实我认为是地球大气层的作用,好多人都不曾仔细想过,当太阳或月亮从地平线上刚升起的时候,从观察者看到太阳或月亮时是斜射地球进入眼中的,这时光线透过大气层进入眼中时穿透的大气层厚度最厚,见到的太阳或月亮也是最大,当它慢慢升高时,所穿透的大气层也逐渐变薄,人们见到的太阳或月亮也随之相应慢慢变小,到中午直射时变的最小,所穿透的大气层也是最薄的,这不正好是大气层形成的天然突透镜的作用吗?我认为就是大气层的透镜原理让太阳或月亮大小发生变化。不知有同意我的看法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