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4年,刘备入主成都,以左将军兼益州牧,其衙署曰左将军府,地址在原州牧刘璋故衙。公元221年,刘备在武担山之南设坛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定都成都。诸葛亮为丞相。蜀汉皇宫修建于何时?史无明载,但刘禅即位后,喜好声乐,颇出游观,于宫中多有修建,为此,谯周曾上疏劝谏后主:“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三国志·蜀书·谯周传》)蜀汉所营建的宫城,在秦汉大城北部,即今省展览馆稍东一带。而诸葛亮之相府及益州牧府,按体制应在宫门之南,即今人民南路北端,红照壁一带。
蜀汉亡国后不久,西晋文学家左思写《蜀都赋》,文中备言蜀都之壮丽、皇宫之辉煌,其文曰:“于是乎金城石郭,兼匝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辟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营新宫于爽嶝,拟承明而起庐。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内则议殿爵堂,武义虎威,宣化之闼,崇礼之闱,华阙双邈,重门洞开,金铺交映,玉题相辉。外则轨躅八达,里开对出,比屋连甍,千庑万屋。”
文中所说的“新宫”即是蜀汉新建之皇宫,应为刘禅称帝后所建。至于所提到的“阳城”,即少城东南隅之阳城门,约在今成都文庙后街临近汪家拐处。萧梁时李膺《益州记》说:“少城有九门,南面三门,最东曰阳城门,次西曰宣明门,蜀时张仪楼即宣明门楼也。”《蜀都赋》刘逵注说,议殿、爵堂,是蜀汉新宫的殿堂名称;而武义、虎威,是蜀汉宫城二门的名称,如上所述,是文献中所记载的蜀汉皇宫大致情况。
《元和郡县志》曰:“成都县(署)……自秦汉至国初以来,前后移徙十余度,所理不离郡郭。”可见三国至唐代,成都城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政府治所也未曾迁到城外。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武担山,这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一处蜀汉古遗址。《后汉书》李贤注谓:“武担山在今益州成都县北二十步。”蜀汉宫城北垣外百二十步即武担山。自唐宋以降,成都城历尽苍桑,几经兴废,尤其经唐代高骈扩筑罗城后,城市布局有了较大变化,但武担山的位置迄今如故,以武担山为标座,即可追寻到当年蜀汉宫城的大致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