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纠纷案件判决主文不宜判决利息支付到清偿之日止
依照审执分离原则,审判员仅需对履行期届满之前的逾期利息计算方法作出判决即可,而对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无须处理,对此执行员按照判决书中确定的计算方法自行计算即可。
若审判员判决到 “实际清偿之日止”,则在逾期将会产生三次利息:
一、判决原文确定利息。
判决原文确定的从借款未支付利息之日到债务人的实际清偿之日。
二、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
从判决书确定的给付之日至实际清偿之日期间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方法计算。
三、迟延履行期向白加倍部分债务利息。
从判决书确定的给付之日至实际清偿之日期间按日万分之1.75计算。
显而易见,其中的一般债务利息被重复计算一次。究竟是重复在第一处还是第二处呢?第二处为法定计算方法,故不为重复,
第一为判决内容,理当纠正,故审判员仅需对履行期届满之前的逾期利息计算方法作出判决即可,而对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无须处理,
对此执行员按照判决书中确定的计算方法自行计算即可。否则,将加重了债务人的负担,也为债权人牟取不当高利提供了机会,有悖于立法本意。
扩展资料;
借贷纠纷是指因借用他人财物不能按时归还,在借用人与出借人之间产生的纠纷。
一般借贷纠纷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受民事法律调整,不产生刑事责任。但是,如果行为人以借贷为名,行诈骗财物之实,则应以诈骗罪论处。
而区分以借贷为名的诈骗罪与借贷纠纷的界限,最关键的是查明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要把贷款诈骗罪和借贷纠纷作区分,应重点把握以下三方面:
1、若发生了到期不还的结果,还要看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履行能力不足的事实是否已经存在,行为人对此是否清楚。如无法履约这一点并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还,也不应认定为诈骗贷款罪而应以借贷纠纷处理。
2、要看行为人获得贷款后,是否积极将贷款用于借贷合同所规定的用途。
3、要看行为人于贷款到期后是否积极偿还。如果行为仅仅口头上承认还款,而实际上没有积极筹款准备归还的行为,也不能证明行为人没有诈骗的故意,不赖帐,不一定就没有诈骗的故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间借贷
这个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4年8月1日实施)中有详细的规定,主要的规定如下: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加倍计算之后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包括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和加倍部分债务利息
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方法计算,生效法律文书未确定给付该利息的,不予计算
加倍部分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为加倍部分债务利息=债务人尚未清偿的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除一般债务利息之外的金钱债务×日万分之一点七五×迟延履行期间
另外,利息计算至判决确定的给付之日即为上述所称的“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具体利息标准,在判决书中会予以注明。
律师解答:
根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司法实践。每个关于财产给付的判决,都会有个明确的给付日期。
因此按照这个判决就能推算出准确的给付日期。
如果义务人未给,则可计算利息。
依照审执分离原则,审判员仅需对履行期届满之前的逾期利息计算方法作出判决即可,而对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无须处理,对此执行员按照判决书中确定的计算方法自行计算即可。若审判员判决到 “实际清偿之日止”,则在逾期将会产生三次利息:
一、判决原文确定利息。
判决原文确定的从借款未支付利息之日到债务人的实际清偿之日。
二、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
从判决书确定的给付之日至实际清偿之日期间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方法计算。
三、迟延履行期向白加倍部分债务利息。
从判决书确定的给付之日至实际清偿之日期间按日万分之1.75计算。
显而易见,其中的一般债务利息被重复计算一次。究竟是重复在第一处还是第二处呢?第二处为法定计算方法,故不为重复,第一为判决内容,理当纠正,故审判员仅需对履行期届满之前的逾期利息计算方法作出判决即可,而对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无须处理,对此执行员按照判决书中确定的计算方法自行计算即可。否则,将加重了债务人的负担,也为债权人牟取不当高利提供了机会,有悖于立法本意。
如果判决书中明确将利息计算至“判决确定的给付之日”,那么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将得不到保护。法释[2014]8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一般债务利息,判决书明确给付的,予以计算,未明确给付的不予计算”。山东省高院曾专门就该问题发文规范(见下文)。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
关于规范民事判决主文中“逾期借款利息计算截止日期”表述问题的通知
鲁高法办[2017]61号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济南铁路运输中级法院、青岛海事法院:
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一审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过程中,对于涉及逾期借款利息计算截止日期的判决主文,存在表述不一致的情形,导致执行程序中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无法得到充分有效保护。为统一裁判标准,切实维护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经我院审判委员会2017年第36次会议研究确定,现就规范民事判决主文中“逾期借款利息计算截止日期”的表述问题通知如下:
各级人民法院在民事判决中确定逾期借款利息的计算方式时,对于原告主张逾期借款利息至被告“实际给付之日”、“实际清偿之日”或者“清偿完毕之日”的,民事判决主文关于逾期借款利息的截止日期应统一表述为:以××为基数,自××日起至实际给付之日止,按××利率计算。
对于原告主张逾期借款利息至“起诉之日”或者“判决生效之日”等时间节点的,一审法院可以在立案、审理阶段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关于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的规定予以释明,并在原告明确主张逾期借款利息至被告实际给付之日的前提下做出相应判决。
特此通知。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
2017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