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一三年留学日本,二一年与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二二年毕业回国。在日期间,他亲身体验到一个“弱国子民”的屈辱地位,而国内社会的黑暗,又使得他进一步加深了对封建势力的反判情绪,面对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使得他开始正视现实,开始注意社会压迫和阶级对立,并对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他一面是一个充满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一个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作家,另一方面他又缺乏革命的坚定性,时常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悲观伤感情绪,这是对郁达夫较客观全面的评价,他的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其中后二者代表了郁达夫创作初期在作品题材上的开拓和创作上的进步。
这篇小说通过对受尽压榨、孤苦无依的女工陈二妹和穷愁潦倒、谋食无门的知识分子“我”交往的四个阶段的描写,控诉了旧社会剥削阶级的凶残本质,赞扬了劳动人民忠厚善良的高尚品质,展示陈二妹善良、正直、诚恳的美好心灵,以及反抗压迫倔强意志,也反映了他们同处困境而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的向上的追求,抒写了“我”与劳动人民之间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怀。
读了这篇小说,不难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很鲜明的就是要体现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处境是一样的,而且歌颂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进而有力控诉了社会制度的罪恶。
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标题与结尾处的意象构成意象的重叠呼应,略有曲折而但不复杂的情节紧扣男女主人公的关系而发展,使本篇小说清晰地分为四节:开端、发展、误解、高潮。
在开端里写了谋食无门的知识分子的我与孤苦无依的烟厂女工在一个奇特的情境里相识。
中国人历来与工农隔着鸿沟,而在二十世纪初,他们却在生活轨道上无意的相遇了,通过对他们相遇地点、环境、道具和种种情节的描写,都渗透着一种寒酸、窘迫、悲凉的气氛,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作者所以着意渲染住房的狭窄、简陋、肮脏,目的就是要突出他们共同的贫困和不幸,同时,共同的地位和困境,又着重表现了女工疲惫的体质和我颓唐的精神,无形中产生他们在不幸中的同病相怜,以及对社会的悲凉的义愤。
第二部分是发展阶段,写他们之间通过了解同情,建立起初步的纯洁的阶级友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女工逐渐解除了戒备,开始相信我,这部分中,他们通过对话,达到了思想上的相通,而且在生活上相互关心体贴,通过对话交往,表现了女工天真纯洁善良朴实的美好心灵。也表现了他富于同情心和反抗精神,如劝我不要吸烟,尤其不要吸N厂生产的烟,这一精彩之笔,表现了对我的关心,对工厂的愤恨,生动传神,真切有力的表现出了她单纯而又不彻底觉悟的反抗意识。
第三部分,奇峰突起,情节陡转,落拓文人“我”的畸形生活不可避免地与女工充满道德意味的怀疑产生冲突,这冲突误会是自然的,而且必然的,因为黑暗社会造成了主人公的放荡形,主人公在浑浊社会中所感到的压抑感和异己感是畸形生活的具体表现,如被电车司机呵斥后的变态狂笑,就是社会造成主人公被动地位的体现,而正直纯真的女工,由于特定地位的局限,不会体会到“我”处境。
郁达夫的作品在前期都属于"零余者"小说,主人公大多是留学生,愤懑的落魄知识分子.基调显得很颓废,很多的自怨自艾,呼喊式的直接抒情,而且有很多暴露的色情描写.,但《春风沉醉的晚上》,整篇文章平淡,但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令人甚至感到有点温馨.而且写了"我"这个知识分子与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工陈二妹互相关心,扶持.知识分子开始走向民众,这是题材方面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