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即道德与幸福,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先秦时期,儒、道、墨诸学派都对德福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思想。
其中,儒家的德福思想尤为丰富深刻,并且对后世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在梳理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理论渊源及思想变迁之脉络的基础上,探讨先秦儒家在德福问题上的成败得失,进而揭示其现代意义。
扩展资料:
德福矛盾现代意义
降及近世,由先秦儒家思想发展而来的儒家文化失去原有的尊贵地位。人们对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起的作用展开激烈的争论,崇之者如天,非之者如渊。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及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前所处的弱势地位,否定儒家文化者屡占上风。针对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非难、攻讧与詈骂不绝于耳。风云变幻,儒学亦或枯或荣。递嬗迄转以至于今,人们才开始理性地审视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洪流。
相对于商、周时期盛行的鬼神观念而言,以德祈福论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但必须指出,它还披着有神论的外衣,而且它传播于统治阶层,因而所谓的善、淫的普遍性就十分值得怀疑。毕竟不同阶级、阶层的道德往往差异悬殊。可以说,自以德祈福论提出之始就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对一般民众来说,道德品行是善还是恶评价者似乎是公正无私的天道与神,实际的裁决权则为统治阶层所把持。他们依据自身的好恶而决定是否赐福,抑或降罪。普通百姓是没有发言权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与幸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福矛盾
德福矛盾是指道德和幸福的矛盾。
德福,即道德与幸福,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先秦时期,儒、道、墨诸学派都对德福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思想。其中,儒家的德福思想尤为丰富深刻,并且对后世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早在西周初年,人们对何谓福已有了系统的认识。所谓攸好德,是指生性喜好道德。这就把福与德联系起来,德是行为主体获得幸福、避免不幸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周人“德”“得”并称,认为武王灭殷而获得天下的方法、才能、品德等主观因素就是德。有德才能得天下,由此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能够配天或保民当然是身为君王者有福之表现。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在此更为密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福矛盾
先说“德福一致”,所谓德福一致,就是有德行的人,有道德的人会得到好的生活和境遇。而道德败坏的人,会遭受到不幸。
而德福矛盾就是,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有道德,有德行的人却生活穷困潦倒,而奸邪小人却飞黄腾达,这就是“德福矛盾”。
一般宗教上都会认为“德福一致”,但是现实却相反,因此很多宗教都会提出一些理论来解释这种矛盾。
比如佛教会认为,好人受苦是因为他前世所做的“业”。基督教会认为,义人受苦是因为上帝在试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