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六十四卦由乾、坤至既济、未济,代表事物发展由始至终所经历的六十四种特定状态。其中的每一卦,均由六爻合成,代表事物发展至一种特定状态下的变化过程。因此卦与爻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是相对稳定与不断变化的统一体。卦是该卦之纲,代表某一特定状态的总体原则或条件;爻是该卦之目,代表在该卦所设定的状态背景或前提下,所处卦、位、象、数之变化状态;爻合卦则吉无咎,爻悖卦,则凶悔吝。
孔子晚年演易,亲自写了《易传》,又叫十翼,如虎添翼也,让后人研究易又多了更多思路,其中还提到“错综复杂”四种理卦变卦方式,错卦 综卦 复卦 杂卦。以上三位圣贤,都是演易大成之鼻祖,学易必研之源泉,可参考南怀瑾《易经杂说》,名字虽叫杂说,其实汇综历代易学之头绪而杂说之,实是较好的学易入门书。南怀瑾先生说“卦者挂也”,卦就是把万物的内在原理画出来挂在那里让我们容易看清理解。个人理解,爻就是组成卦的最小单位,是反映万物大原理中的细微支撑变化的。所以看到邀请问题时,忽然就想起那句话,一句话就把卦和爻的关系讲完了:卦为爻之动,再加一句,爻为物(卦)之微。
易创立于伏羲 ,查观天地万象,纳画八卦,每卦下中上三爻,起卦在乾卦,全阳也,阳之极而阴,下爻中断,卦气为变,成一新卦,如此渐变自出八卦。故说卦为爻之动。后来周文王被拘地牢,于困顿中习演八卦,加一倍,以八卦再做叠加分演,8✘8=64,而成64卦,再为每卦精义而写词则成《易经》(又称周易),因是叠加,两个八卦的乾卦叠加为新的64卦中的乾卦,一卦从下往上是6爻(3+3=6),也可以用上边的办法来动爻变卦。
如乾卦,代表主创状态,总体原则或要求是“元、亨、利、贞”,代表君子处于主创状态时,其所创之事,必是大善,不善不为;必亨通于理,不通不为;必合于利义,无利不为;必合乎中正,不贞不为。“元、亨、利、贞”四位一体,不可或缺,是乾卦的总要求,是六爻的总原则,也是君子有所行动的前提和决策的依据。
乾之初九爻,以阳居初,代表卑微而保持阳刚、正位,其德为善;上临众刚、无比应,代表上行有阻力,其行不为亨;阳刚居下“勿用”,代表难有作为,其事不为利;以阳居初,其位为贞;虽善而贞,但动而有阻,行而无利,不合“元亨利贞”总要求,时未至、宜修德,故曰“潜龙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