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曹刿论战的“肉食者鄙”,吃肉的是当官的,这是春秋;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一般百姓到七八十岁能吃上肉了,这是战国。
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最早驯化的家畜是猪,然而中国人在宋以前,不怎么吃猪肉,反而是牛羊肉多一点;“东坡肉”面世之后,猪肉才渐渐普及开来。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为游牧民族控制,肉食较普遍(羯胡鲜卑更是吃人)。当然,不是汉奸的汉人当然是吃不上肉的……
隋唐有胡族遗风,肉食也是流行的。但根据杜甫诗“忆昔开元……”可知,普通百姓还是以谷物做主食。
最繁华的大宋,虽富但失去养马地,后来又引进占城稻,粮食产量大增。所以宋时期更多吃谷物而少肉食,据说因此宋人羸弱,戴不起钢盔,改作范阳帽……
元明清时期,猪肉已成为主要肉质食品,平常百姓也能平时打打牙祭,但若说天天吃肉,可能地主家都没这个能力,跟社会生产力有关。
PS,可惜,中国古代没有走向海洋文明,想起那古代大海那么多的鲸鱼,一那么多的比牛肉还美味的鲸肉,还有鲸脂冰激淋,啊啊啊~虽然很想吃,可鲸鱼都快被日本人捕杀绝种了……
还有还有,纣王的“酒池肉林”是个传说,是文人夸张想象出来的,不能信的。其实纣王没那么坏的,《牧誓》中只有“牝鸡司晨”一个罪状(人家听老婆话你就能讨伐?)。真实情况大约是纣王的军队开疆拓土,打南蛮(这里是东徐,在今徐州一带)去了,周人野心勃勃,乘机攻打空虚的朝歌。之后的故事多是周人粉饰的(成王败寇嘛)。
分朝代和百姓生活水平。
1、春秋时期《曹刿论战》的“肉食者鄙”,吃肉的是当官的。
2、战国时期《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一般百姓到七八十岁能吃上肉了。
3、中国人在宋以前,不怎么吃猪肉,反而是牛羊肉多一点;“东坡肉”面世之后,猪肉才渐渐普及开来。
4、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为游牧民族控制,肉食较普遍(羯胡鲜卑更是吃人)。当然,不是汉奸的汉人当然是吃不上肉的。
5、隋唐有胡族遗风,肉食也是流行的。但根据杜甫诗“忆昔开元...”可知,普通百姓还是以谷物做主食。
6、最繁华的大宋,虽富但失去养马地,后来又引进占城稻,粮食产量大增。所以宋时期更多吃谷物而少肉食,据说因此宋人羸弱,戴不起钢盔,改作范阳帽。
7、元明清时期,猪肉已成为主要肉质食品,平常百姓也能平时打打牙祭,但若说天天吃肉,可能地主家都没这个能力,跟社会生产力有关。
那得看是谁了,达官显贵是“朱门酒肉臭”啊,很多下层人民连粥都没的喝,靠吃草,树皮,糠等度日。估计吃肉就很难了。不过,古时的野味比现在多很多的,尤其是大山里,很多人专门以狩猎为生,吃肉如同吃饭一般了,甚至比吃饭还容易。另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也不一样,如北方,天冷,到现在,新鲜菜都比肉还贵,估计那时候,尤其是游牧民族,肯定是以肉为主食了
我觉得,古代吃肉和现代人差不很多,普通家庭都吃不多,他们没有土地,租地要交租,粮食剩不多。养鸡卖鸡蛋换钱买盐和灯油,养些猪羊卖掉生活。当然那些地主们经常有肉吃。
我觉得一般家庭是不太容易的.学生每人给孔子十条腊肉就可以当学费.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里也说,能作到使五十岁的人都能衣帛食肉,君王就很成功了.当然了,富人肯定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