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借着全国上下批判宋江投降派的号召和风气,我有机会开始读《水浒》。父亲问我:你能看懂吗?我说能。父亲便挑出几段让我解释一下,想考考我。大概我解释得还凑合,父亲便不再管我看闲书的事情。过了几年,父亲发现我居然在看黑格尔的名著之一《美学》,便再次问了我同样的问题。当时我故作轻松地说:随便翻翻。其实,黑格尔的书读起来真的挺吃力的,我那时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读懂了。 《水浒》的故事理解不难,但也有一些内容,对于后世读者来说,理解的时候需要一点知识的积累和解释。比方说,武松上景阳岗之前,喝了十八碗酒, 虎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很高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方神”概念中,虎是威猛的象征,镇守西方,同时也具有吉祥、正义、辟邪等作用。虎和龙的地位,比较之下,相差并不很大。老百姓用“龙”字取名的,与用“虎”字取名的,数量都极其可观,而且不分男女之别,可见大家都比较喜欢“虎”的文化含义。那么,为何这样一个似乎具有神性的、颇具文化水平的动物会被称为“大虫”呢? 老虎被称为“大虫”,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但是,《搜神记》里只是用“大虫”作为老虎的另一个称呼,并没有解释为何要这样称呼。有人解释说,中国古代将所有的动物都叫做虫,虫可以泛指一切动物,并且还可以分成五类。例如禽类为羽虫,兽类为毛虫,龟贝为甲虫,鱼蛇为鳞虫,人和青蛙、蚯蚓之类为倮虫。这一关于“五虫”分类的描述见于《大戴礼记》。我认为,这种说法只说明了一部分原因,并不能完全解释老虎为何叫“大虫”。 首先,这种动物分类法很不合理,中国人很早就不再采用这一动物分类法,以至于到现在,毛虫、甲虫的含义与古代大相径庭;其次,与《大戴礼记》时间相差不大的很多古代著作中,虫的意思并非如《大戴礼记》的“五虫”概念那样泛指一切动物,而是有特定指向的。一般来说,那时候“虫”字的含义,与现代的昆虫含义更接近,例如用“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来描绘自然界的万物,这也是昆虫一词的来源。第三,其他动物被称为“虫”,并且比较流行的,除了老虎之外,还有蛇,中国古人经常将蛇称为“长虫”。但是,对蛇的这个称呼并非来自《大戴礼记》的“五虫”分类,而是来自“虫”的甲骨文。在甲骨文中,“虫”字的本义就是蛇。“虫”字后来产生其它各种含义,是借用了这个字,扩展了内容。第四,还有人说,在“五虫”分类中,兽类为毛虫,老虎是万兽之王,“大”字本来就有长(zhang)的意思,如大哥、大姐、大人、大王等,因此,“大虫”也就成为兽类中最高级的老虎的代称。如此说来是否可以类推,“五虫”分类中,每一个分类中最高级的动物都可以叫做“大虫”?毛虫里老虎最高级,羽虫里凤凰最高级,甲虫里乌龟最高级,鳞虫里鲨鱼最高级,倮虫里人最高级,上述五种动物是否都可以叫做“大虫”?显然,用《大戴礼记》的“五虫”分类来解释将老虎称为“大虫”,有点牵强。 其实,将老虎称为“大虫”,最早形成与唐朝,原因并不复杂。唐朝的皇帝姓李,开国皇帝李渊的祖先名叫李虎。李家当了皇帝后,“虎”字就不是老百姓可以叫的了,这种做法在中国古代叫避讳。因此,在唐朝的官方文字记录中,几乎见不到“虎”字。其他还有,因李世民的名字里有“民”字,朝廷的一个重要部门,以前叫“民部”,后来也改叫“户部”了。唐朝避讳“虎”字以后,曾经被大家叫惯了的老虎,就不得不改一改称呼。读书人想来想去,从古代经典里找出一个“五虫”说法,便依此给老虎改了名号,又不失掉书袋的文雅。因此《大戴礼记》中的“五虫”分类,只是把老虎称之为“大虫”的弱势原因之一。如果没有唐朝时期对“虎”的避讳,《大戴礼记》中的“五虫”分类,也许早就被人忘了。换句话说,唐朝以前将老虎称为“大虫”的并不多,也并不流行。至于《搜神记》中将老虎称为“大虫”,我觉得或许也是后人修改的结果,因为这部书确实被后人改过不少。 唐朝如果是一个短命的朝代,老虎改名为“大虫”可能不会在唐朝灭亡后还延续了很长时间。偏偏唐朝寿数很长,老虎改名“大虫”终于被叫习惯了,约定俗成了。以至于到宋代,人们还是习惯这么叫。《水浒》虽然说的是宋朝的事情,写作时间却在明朝。由于《水浒》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读物,因此,它的文字语言也比较接近当时百姓的口语,甚至有现代人 将《水浒》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浒》将老虎称为“大虫”,并不是故作高雅,找一点古代词汇来显示学问,而是说明,明朝的民众依然把老虎习惯性地叫做“大虫”,可见唐朝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水浒》也显示出将老虎称为“大虫”已经只是一种历史遗留的习惯,而不再是避讳了,否则也不会有“五虎上将”之类的说法。此外唐伯虎之类的名字在明朝出现,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