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有人曾告诉我,“好像突然有了铠甲,又好像突然有了软肋”,对这句话的印象很深刻,简简单单的两个词道尽了爱的幸福与苦涩。爱,来自情人,亦来自家人,我们都清楚地知晓彼此的珍贵,但现实中“我爱的人往往伤我最深”,这样的控诉你听过多少?我们无法停驻追逐爱的脚步,幸福的曙光亦在不远之处,但爱的荆棘却让我们束手无策。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在外广受称道,谦逊有礼的你,为什么总是难以避免地会与亲人发生矛盾,总是难以自抑地会“发火”?如果你带有这样的困惑,希望在本文之中能让你有所收获。
任何的人际交互,不管是陌生人还是亲人,都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性格特征、人际情境和交流方式。关于为什么会更容易向亲人“发火”,我们同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
性格特征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性格特征在人际交互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选择、唤起和操控。我们在这里需要探讨的是性格特质对于情绪的唤起作用,而会引发争吵的往往是负面情绪的唤起。
性格特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着亲密关系中的冲突,第一种是通过行为引发亲人的情绪反应。例如,一个支配性强的人可能以高傲的姿态或不容分说的方式行事,这自然会唤起亲人的愤怒情绪,抑或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丈夫可能不注意个人仪表,总是把衣服乱扔在地上,这两种行为亦可能引起妻子的烦躁情绪。另一种方式是,当一个人引发他人的行为后,他人的行为又会反过来令引发者很心烦。例如,一个攻击性强的男性可能会引发亲人的冷战,反过来冷战又会使他很沮丧,又或者一个高傲的妻子可能会伤害了丈夫的自尊,然后又因为丈夫自信的丧失而变得更加生气。
你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都会影响亲人的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你自己的情绪。西方心理学家曾经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对夫妻双方的亲密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支配性和低随和性的丈夫比任何其他性格特征更能很好的预测妻子愤怒情绪的唤起和对婚姻的不满。因此,容易对亲人“发火”,同双方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
二、不同的人际情境,不同的行为选择
与容易向亲人“发火”相对应的往往是对外人“谦逊有礼”,想必大多数人会用“在外面”和“在家里”做区分,而这指向的恰恰是不同的人际交互情境。在中国的文化中,“君子慎独”是一条至高的标准,一个人是怎么样的,最真实的反应在于他独处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在以往的打卡中曾提到过荣格的人格面具,这就是“在外面”,我们都戴着面具在与别人交往,我们选择了面具,同时也受锢于面具,如同至尊宝选择戴上金箍变成法力无边的孙大圣,他亦将受制于金箍,走上取经的道路。同样的,在《爸爸去哪儿》的节目中,记得田亮说过一句话“我要做一个慈祥的爸爸”,这就是他在摄像机前戴上的面具,然后可以发现好几次他忍着脾气耐心教导小森碟,就是因为这是“在外面”。
虽然在亲人之间也会存在着隐私,但是亲人间的交互情境是最接近“独处”时那真实的自己的。家一般都会被比作温馨的港湾,是一个可以放下所有防备,所有猜忌,可以摘下面具的地方,因此“在家里”的环境下,与亲人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往往有什么情绪便会直接地表达出来,同“在外面”相比而言,少了一个“该不该”或者“能不能”的理智分析过程。并且“在家里”给予我们一种安全的心理感知,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反而很容易将“在外面”积累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随便找一个理由宣泄出来。
三、因为我跟你亲,所以你必须懂我
所谓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说到底是信息之间的流动,上述内容讲了信息流通中的两端的人和所处的情境,还有最后一点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主要指的是基于不同的交互情境下,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扭曲。
不妨简单做个例证吧,以“昨天老王家闺女结婚,那个小伙子据说年薪二十多万呢!”为例,如果这句话是任何一个你的同事跟你说的,你会简单的回一句“嗯,挺不错的”,嚼舌的话你还会多问一句“他是做什么的啊”。如果这句话是你父母跟你说的时候呢,会有什么不同?“你跟我说这个干嘛?我不就没对象,赚得也没别人多嘛”(当然这仅仅可能出现在适婚单身青年),当对话趋于这种节奏的时候,可想而知后面“发火”的概率急剧上升。
Why?如果要问原因,都是因为爱。想起一句歌词“没人分享,再多的成就都不圆满”,每个人都需要被肯定,都想要被认同,最希望的当然是来自那些我们最爱的人。因为他们是如此的重要,我是如此爱着他们,所以他们应该认同我,他们不能认为别人比我好,“任何的小石块都会让心起涟漪”,越是在乎,越是敏感,越是容易捕风捉影,也就越容易因为这些扭解的信息而发生争吵。
四、You are always gonna be my love
至于要如何走出这个怪圈,以下方式仅供参考:
第一步:需要认识到自己有没有这种情况出现,想不想改变?
第二步:确认自己有没有因为“在外面”受气而撒在亲人身上?如果有这样的情况,请尝试用另外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打游戏,锻炼,看电影,写日记等任何不影响其他人的方式,有用即可,灌醉自己不算。
第三步:下次在将要“发火”或者之后,尝试着分析一下“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事情本身,还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受到认同,觉得被忽视,被看清而生气。
第四步:懂得补救,补救最好的方式除了“对不起”之外,还有你真实的想法,你反思的结果,告诉他们你是因何会生气,你生气的真正的内在原因。
第五步:学会在平常生活中表达自己,当你能够反思,能够更深一步去认识自己情绪背后的因素时,那么亲人对你而言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啦,不要在平常生活中吝啬表达你的爱,学会索取你的需求,“你对我很重要,所以我希望你能支持我”,让对方明白怎么做是你最需要的。
画外音:即使再好的关系,再深的感情都会有争吵的时候,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休止的争吵抑或是陷入争吵的情绪中不懂反思不去弥补。争吵过后,并没有谁对谁错,谁先求饶,只能说明爱得更深沉,仅此而已。
(作者:彼岸花开)
在外对人温和有礼貌,回家容易对亲人发火,甚至恶语相向,蛮横暴力。这是许多人的困惑。
1.在我们心里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我的地盘和非我的地盘,自己人和外人。
为了减少冲突,在面对外人时,因为不熟悉我们会调动所有的理性去确保交流的通畅;
而面对家人时,卸下了心理上的防御,也卸下了理性。这时如果有意见不相同的情况,很容易造成情绪化的争吵,给彼此带来痛苦和伤害。
2.男女处理压力的方式不同,却都不肯做出让步。
当男人回到家里,想安静地坐着休息一会儿。但妻子却想跟他倾诉自己的心事。这个时候一般男人要么不耐烦,要么逃避。其实男人此时的感受只要用一句话就可以表达:
“亲爱的, 我有些累了,你能安静地陪我一会儿吗?”
男人需要安静地独处来化解压力,女人需要安慰和关怀。双方处理方式不同,容易误解而伤害彼此。
3.事实上由于不同年龄不同经历,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感受是不同的。
即使一起长大的人,由于身体感受的阀值、忍耐力程度、思维模式、反应模式等都不相同,再加上每个人成长中不同的经历,对方是无法完全跟的上你的心理变化的。
所以即使是亲人,也不要期望她百分百地了解你的心理活动。我们需要双向沟通,而不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应该懂我。
我们总是对亲人肆意发泄情绪,以为他们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不如从此刻开始,用心沟通,好好陪伴那些爱我们的人。
#我是麋鹿,关注微信公众号【麋鹿心成长】,公众号ID:xinchengzhangNcifang,一起用心的视觉打开新的人生大门!#
都说我们把最好的脾气给了别人,最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亲人。面对亲人我们总是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容易对他们发火。
以下几点是容易对亲人发火的原因:
1.面对亲人的期望,备受压力
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很高,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得好,长大后有个好工作,不想让我们过上和他们一样的苦日子,他们希望我们能过得比他们好,不要再走些冤枉路。
所以面对他们这些期望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压力很大。即使自己知道要好好努力学习和工作,不让他们担心,但亲人的期望值越高,我们也会时而烦躁,容易对他们发火。
2.我们总想着亲人能够多点安慰
每当我们在生活上或者工作上,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时,我们总想着告诉亲人,希望他们能给自己一些安慰和鼓励。但亲人可能更多的是告诉你,有时候你错了就是错了,这就是结果。
他们不会说那些安慰的话,只会告诉你下次应该要注意。我们本想着能得到些安慰,却反而又被教导应该怎么做。这时难免心里不舒服,从而对亲人发火。
我们可能在工作上已经受气了,回来和亲人谈起时,他们再说你一顿,本来心中的委屈和怒火就没熄灭,这下简直就火上浇油,一不小心就容易对亲人发火了。
我们要慢慢学会不要轻易对亲人发火,因为亲人始终是关心你的,不要伤了他们的心。
工作时对待同事、朋友相敬如宾,回家时却硬是把一整天的烦恼、不满撒在了我们的亲人身上,相信这个现象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
1、在外带着笑脸受尽委屈,回到家后情绪早已控制不住
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时受过的累、吃过的苦是不能够表现出来的,我们需要在外人面前足够坚强,才能够在职场中站稳脚跟。但晚上到家后,委屈、无奈等消极情绪早已不受控制地转化为抱怨、生气,而点燃愤怒的导火线或许只是家人的一句“工作怎么样”。
2、没有进行恰当的沟通,导致彼此内心的寒凉
有的时候,当我们忙碌了一天回家后想要回家得到亲人的安慰,想要喝上一碗温暖的汤,但却得到三两句“这么晚才回来,去哪里了”的抱怨和冰冷的剩菜剩饭时,自然会冲破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变得愤怒,对亲人发火。
但这个情况大多是因为彼此没有进行恰当的沟通所造成的,只要我们加班的时候提前跟亲人说一声,回家后就只有满满的安慰和温馨。
3、彼此的思维方式、生长环境相距甚远,没做到换位思考
我们的父母常常会这样说我们:“我们那个时候像你们这么大就已经开始打工,你现在只会花钱”,他们会用他们的生长环境来对比我们的,进而产生沟通的矛盾和争执。
而同样的我们也常常只用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生长环境来反驳,殊不知我们都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在对家人发火前做到换位思考,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争执。
日常日子中,咱们都有这么的经历:同一件事,可能对陌生人会文质彬彬,对亲人(或老友)却固执无礼;相同一句话,对陌生人能够平心静气地讲出来,对亲人(或老友)却变得歇斯底里。面对至亲至爱的人,咱们为何不能有话好好说?
究其原因,是亲人的容纳让咱们太放肆。
假设对公司领导、搭档等外人发脾气,搞的搭档之前关系紧张不说,还会让自个过得不愉快。因而,咱们在交流中会变的慎重小心。相对“他人”来说,咱们通常对亲人更没耐性,更易发火,这首要是由于咱们以为亲人应当宽恕、了解、忍受、谅解咱们。
而“亲人”是比“外人”更安定的一种关系,咱们知道,即便言行出格,他们也不会计较、不会记恨;即便拿他们当出气筒,也能取得宽恕、了解、忍受、谅解。
当咱们在外受了委屈、不愉快的时分,咱们通常会挑选回家发泄,由于家庭是一个能够了解和容纳的当地。在这么一个能给予心思安全感的环境里,咱们就简单忘掉如何好好说话,致使对家人运用嘲讽、曲解、夸张、贬低的言语。与肉体上的损伤比较,这种发泄做法不留痕迹,但给亲人带来的苦楚却一点儿也不会少。
由于咱们对亲人心思预期太高了,以为他们应当在任何时分都无条件的支撑自个,所以当咱们在外碰到不顺心的时分,就简单构成心思落差,觉得“他人不了解我也就罢了,怎样你也不了解”,越想越生气。
当咱们把遭到的损伤发泄到爱人的身上时,看到对方静静端来的一杯热茶的时分咱们通常看不到其中包含的关怀;当不耐烦地打断爸爸妈妈善意的啰嗦时,咱们不曾看到白叟无言地脱离,在屋子里悄然伤怀。亲人无怨无悔地承受咱们的损伤,由于他们离咱们最近,与咱们最亲,能用爱容纳咱们。
依照目前社会状况,有人曾算过一个与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大约只要几十天到两百多天,与其他接近的人在一起的名贵韶光也是有限的。家人的关心与容纳,换来的通常是不耐烦的打发。背后,他们静静流泪!善待家人,多与他们交流,别把烦恼带回家,对亲人让步不丢面子,是出于爱,把耐性留给最爱你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