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鬼节?

2024-12-18 03:03:2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

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 ·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中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1]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人们对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中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两教。

道教是中国地产,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入,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的世界逐渐构建起来。道家的主要建筑是酆都城,并在四川东部长江之滨的平都山上具体演示。风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汉的王方平和东汉的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丰都的由仙而鬼,与两位仙人的姓氏有关,王、阴倒读便是阴王,遂成了“阴间之王”,经过历代的演绎,加上《西游记》《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便被营建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比之于道教的阴间,佛教的冥间要完整系统得多。

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趣”,是更为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说起地狱,叫人不寒而栗,且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地狱中不但有阎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盘、锯解、石磨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十八层地狱。

回答2:

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鬼节,这似乎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但把鬼节又称为中元节,估计知道的人至少少了一半。道教认为世界由天地水组成,所以一年之间就有了天的上元节,和地的中元节,以及水的下元节。中国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内容历来是以讹传讹形成的,经不起考辩。中国人似乎普遍有鬼神概念,但中国人心里的鬼神和西方人的鬼神,其内涵是差别是巨大的,中国人心目中的鬼神要么是夺人性命的厉鬼,要么是摄人魂魄的媚鬼,反正它们都是不详的异己力量,甚至干脆是异己机制,而西方人心里的鬼除了代表了某种超人的力量外,它还体现为一种超人的价值观。正像中国人普遍不愿意叩问自己的灵魂一样,中国人也普遍地怕鬼,因为在哲学认识论上凡是可以藏污纳垢,凡是不曾被清扫的地方,便一定有不洁净的龌龊存在,这便是广义上的鬼。有人说,鬼节起源于西汉,因为道家成型于西汉,但我感到这种说法过于书生,我认为鬼节应该成型于唐朝,因为不仅鬼混唐朝是个典故,而专司捉的钟馗分明是唐明皇时期的落榜进士。海南岛的坊间似乎特别重视鬼节,且忌讳多多,一般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一至七月十五,彼此是不串门,不聚餐,不谈事,不采购的,所以这个民俗意义上的鬼节也是海南商界里地道的淡季。有一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既然人都会死的,既然鬼节是强调死人和祭奠亡灵的节日,既然相对于死的时间永恒,而活的时间总是极其短暂的,为什么大家对鬼节讳莫如深,忌讳多多呢?!对此,似乎唯一的正解是中国的坊间除了不相信自己内在的灵魂外,其实也并不是真的相信生命会有轮回,其实其精神寄托很真空。

回答3:

农历七月10五就叫鬼节,因为农民一般都是这个日子去祭祀祖先的。

回答4: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回答5:

就是死人的节日也是为了纪念已故的人而设立寄点日子称之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