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4-12-25 22:58: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教之道,德为先”,大量的事实证明:“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行”.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德育当作附属物,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先行意识,向自然界的水学习,用渗透、体验的方式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合二为一才是上策.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课前准备与课堂活动 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更要考虑设计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相适应的德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的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以生命世界为例,教材中就有多处涉及德育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最好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间地头的狗尾草来观察,第五课“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设计和实践活动.《动物》单元中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中,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这四种观察、实验材料,学生当然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的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行为已经开始了,老师很有必要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2.课后整理 一节课结束后,部分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比如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前面六节课几乎每节课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水,每节课下课后,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使用?收集起来留作他用?看来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中使用过的水完全可以留起来在第三课“水结冰了”、第四课“冰融化了” 和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中继续使用.实践证明,与其在世界水日或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大声呼吁“我们要节约用水”,还不如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用实际行动和细节教育学生,其效果肯定会比口头说教好得多.关注水如此,关注其他材料或用品也要如此.课堂之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空间,这时学生会更加放松,思维更加活跃,言行举止也不像课堂那样规矩了.此时,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放松大意,头脑中要有德育先行意识,注意听学生的话语,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在宽松、友好、平等的氛围中教育学生.3.科普宣传 平时与学生交流讨论,少不了要聊到最新科技进展、科普知识或科技新闻.小学生喜欢发问,喜欢讨论,然而由于年龄尚小,分析和辨别事物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科学也有道德规范,科学家也是公民,同样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要肯定的告诉学生文学、艺术、魔术等不是科学;要提醒学生注意“ 脑白金”、“核酸保健品”、“深海鱼油”等商业骗局;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而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4.科学兴趣活动 科学课外兴趣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的活动之一,这些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头脑清晰、表达能力强、表现欲和求知欲超出普通学生很多,但他们本身又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我们对此不能当作没看见,而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师爱非常伟大,而大爱无痕,它要像水那样一点一点滋润、浸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许没法非常充分的体现出来,但是在这些兴趣活动中,在这样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里,我们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使教育效果最优化.总之,要学水之柔情,以无私的师爱关心学生;要学水之刚毅,以严格的要求激励学生;要学水之韧性,以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的更好.放大视野,我们更多关注课程标准,为的是能有源头活水;在每一堂课中尝试自己的想法,以实际行动震撼学生,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或者感动学生,激起学生心田的阵阵涟漪;在与学生更多接触的课外活动中践行,进行德育而不留痕迹,追求高效而不走过场.